
2025年同步教学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认识古代各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了解古代文明扩展的方向及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的扩张历程,认识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 【唯物史观】了解农耕文明的优势,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农耕文明是古代文明扩张的前提,帝国的建立是文明扩张的表现; 【史料实证】分析相关史料,掌握古代世界各大帝国的统治措施;结合课本,正确看待罗马帝国奴隶制的形成与影响; 【历史解释】阅读、分析史料,理解农耕文明的优势与古代文明扩展的内在联系;掌握古代世界各大帝国交替的原因; 【家国情怀】学习秦汉王朝和罗马帝国的交往史实,形成浓厚的爱国情怀和民族使命感;感悟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共容性和不平衡性,树立民族自信心,培养理解、尊敬、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开放心态。 时空坐标及主要内容: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古代文明扩展与交流的条件、概况; 教学难点:各文明帝国带来的区域性影响、不同文明的早期联系。 教学设计: 1.本课第一单元的第2课,是继上一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后继续深入了解探究古代文明扩展下各帝国带来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共有三个子目,它们之间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农耕文明的扩张潜能是前提,帝国建立是扩张的表现,文明的交流是农耕文明和帝国扩张的逻辑结果。因此,第一子目为铺垫,第二、三子目是重点。 2.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相关内容,有一定基础。然而初中的学时的了解只停留于基础知识层面,并未对文明扩展的原因、帝国建立和文明扩张的关系等内容进行深入思考探究,且所学知识并未形成逻辑体系,仍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3.需要利用地图、文字史料,以及教材的辅助栏目,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渐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材料与图片反映了在远古人类早期,就已经存在文明的横向的交流,只是此时的交流还是非常有限的。到了公元 5世纪,人类文明的横向交流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最初的独立分散,到逐渐扩展,并连接起来。 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变化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一、古代文明的扩展 (一)古代农耕文明的扩展: 1.农耕文明的含义: 是指由人类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文化集合。 2.扩展的原因: 材料一 由于有了农业,食物有了保障,人们定居下来,生活比较安定了,可以养活更多的孩子。为了养活这些人,人们就必须开垦更多的土地,于是在更多的地方出现农业。所以,农业是一种扩张的力量,它要求越来越多的土地。 ———钱乘旦《西方那块土》 材料二 农耕中心形成之后,农业生产技术就缓慢地向其他宜于农耕的地方扩展……农耕生产的增长率,大于游牧生产的增长率。……食物生产丰饶以后,就有可能分出一部分或更多的社会劳动力从事于农耕以外的活动,例如手工制造、金属开采和冶炼、建筑、开凿河渠、贸迁有无、社会管理、宗教祭祀等等。总之,较快地诞生了文明,较早地出现了阶级分化和公共权力,也在较大范围内形成了有利于扩大再生产的社会秩序。由于管理、防卫和交换的需要,还逐渐兴起了城市或社会分工较细的居民密集点。 ———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 归纳为: (1)必要性: ①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农耕文明需要新的土地、水源、劳动力(人地矛盾) ②统治阶级追求更多土地以获得税收。 (2)可能性: ①经济:农耕文明区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②政治: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