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同步教学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古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基本特征及其新发展和东欧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 2.理解中古时期欧洲文明多元的面貌。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掌握中世纪的时间轴和地图,对中世纪的欧洲面貌有整体认知; 【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认识这一时期的王权、城市、教会的发展变化,理解经济基础变动是上层建筑演变的动力; 【史料实证】运用教材相关图片等史料,了解城市居民构成、城市自治方式、城市自治的影响,感受中世纪基督教的强大经济与精神力量;把握城市与宗教对王权强化的重要影响; 【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正确理解“中古”等历史概念;把握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封君与封臣的相互关系; 【家国情怀】能够认识到各国道路的多样性和文明发展的多元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国际视野。同时,在对比了解他国文明及本国文明的基础上,增强对中华文明的热爱和认同。 时空坐标及主要线索: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中古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中古欧洲不同地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教学设计: 1.本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作为整个古代史最为典型的欧洲,影响了后几课其他地区的发展,同时要明了不同国家的不同特点,明了西欧的封建制度并不是普遍现象。本课包括三个子目,第一个子目是“西欧封建社会”,第二个子目是“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第三个子目是“拜占庭和俄罗斯”,三个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遵循历史思维,首先说明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即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制与农奴制,随后说明西欧封建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趋势———城市的兴起和王权的加强。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作为补充,丰富和完善了中古时期欧洲历史发展的总体面貌。 2.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相关内容,有一定基础。然而初中的学时的了解只停留于基础知识层面,并未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探究,且所学知识并未形成逻辑体系,仍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3.高中学生更需要在探究和教材内容相关更深层次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地图、文字史料,以及教材的辅助栏目,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渐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思考:这两幅图片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反映了日耳曼人消灭了西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在2世纪尚能抵御周边部落和邻国入侵。3世纪以后,罗马帝国日渐衰败,日耳曼人逐渐渗入。5世纪后期,日耳曼人最终消灭了西罗马帝国,欧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那么,这一时期的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何表现呢 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历史解释: 中古时期 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自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到东罗马帝国灭亡(1453年)的这段时期。这个时期的西欧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而中国则相对应的是南北朝到明朝这一段时间的历史。 另有说法认为中世纪结束于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一词是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 在世界史概念里,中古史也可以称为中世纪历史,所以“中古时期”亦称“中世纪”,我们所说的西方的“中世纪”一概念就是从此而来。 西欧封建社会 (5—15世纪) (一)形成背景: (1)西罗马帝国灭亡。 (2)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基础上。 ①大陆: 法兰克王国演变到查理大帝帝国演变成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 ②不列颠岛: 英吉利王国; ③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