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当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 英王 查尔斯 三世 美国总统 拜登 法国总统 马克龙 日本天皇德仁 意大利总理 孔特 德国总理 朔尔茨 俄罗斯总统 普京 日本天皇 德仁 日本首相 岸田文雄 英国首相 苏纳克 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课程标准 了解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与资产阶级革命之间的历史渊源,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 时空观念 思想解放:14—18世纪,新兴资产阶级掀起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16—17世纪,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共同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政治诉求: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宗教改革传播了人文主义思想,体现了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教会的政治诉求;启蒙运动高举理性主义,提出了自由、平等、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的政治诉求,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制度确立:思想解放和政治诉求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7—19世纪,资产阶级在一些国家相继进行了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革命或改革,打破了封建秩序,实现了国家独立和统一,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阶段特征 【历史解释】概念辨析 资产阶级革命 资本主义制度 指在资产阶级纲领、口号下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封建社会制度的革命。其历史使命就是推翻封建统治,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道路,实质就是以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取代封建剥削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实质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逐渐确立,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资产阶级也建立起适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治制度。其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不断继承和完善的基础上又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 (特征:实行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两党制或多党制、定期选举轮流执政)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根本原因: 思想先导: 资本主义经济 政体: 1、君主立宪制:英国、意大利、德意志、日本 2、民主共和制:美国、法国 欧洲思想解放运动 英法推翻封建专制制度 美国反抗殖民统治 意大利、德意志统一 日本改革(明治维新) 美国独立战争 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 早期 扩展 目的:推翻封建统治,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道路, 实质:就是以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取代封建剥削制度。 脉络梳理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与扩展的根本原因 逻辑关系 (一)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背景:为何革命? 地处大西洋沿岸的英国抓住了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历史机遇,海外贸易迅速扩大,国内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英国贵族掀起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他们采用资本主义的方式经营农业,因而被称为新贵族,其经济实力迅速增强。 ———崔连仲 等主编《世界通史》 1625年,(英王)查理一世继位后,在财政问题上与议会产生矛盾。1628年,国王召开议会,企图解决财政困难……次年,国王解散议会,实行独裁,大量出售专利权,征收新税……激起社会不满。 (1)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经济上日益强大 (2)政治: 英国王权专制,激化社会矛盾 16世纪以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议会中占据许多席位,他们一方面你从维护自身经济利益考虑,抵制国王征税;另一方面希望扩大议会的权利,从中为自己谋取更高的政治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国王与议会发生冲突势在必然。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3)思想: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4)历史传统: 《大宪章》形成了有限王权的早期议会传统 一、政治转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发展 英国式道路: 非革命的手段、和平和渐进的改革。(光荣?革命?)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