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2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唯物史观 运用唯物史观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原因。 时空观念 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识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及日德兰海战的概况。 历史解释 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个比较全面和理性的认识,识记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内容,分析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家国情怀 通过学习一战和战后国际秩序的确立,培养学生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家国情怀,坚决地捍卫国家和平与安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1、战争、革命交织; 2、两种社会制度并存; 3、国际秩序重构。 阶段特征 世界现代史(20世纪初-至今):资本主义发展遭遇重大挫折,进行重大调整。社会主义诞生,与资本主义在对抗中并存发展。 一、失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对我们说:怎么办 世界已经分割完了! 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一边,而让别人分割世界。 ———德国外长1899年末的一次演说 问题1:概括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经济实力和殖民地占有情况之间存在什么现象? 分析产生这一现象取决于什么?会产生什么影响? 现象:经济实力与殖民地占有出现倒挂现象。 原因:取决于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利用程度。 影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要求重新分割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 一、失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意 德 奥 法 英 俄 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 突尼斯问题 巴尔干半岛问题 普法战争积怨与北非殖民地 贸易摩擦 争夺世界和欧洲霸权 问题2:根据教材,指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表现?其核心矛盾是哪对?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解决这些问题, 这些国家选择了一种什么方式? 军事对峙: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三国协约 三国同盟 一、失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鼓动民族仇恨的宣传运动,像在所有交战国一样,在德国也很快展开。报摊上出现了印有口号的明信片,例如“一枪干掉一个俄国佬!”“一刀捅死一个法国佬”“一脚踩死一个英国佬”“一拳打死一个日本佬”等等,社会民主党人集中火力向沙皇俄国开火,知识界和学术界则参加对英国的连续不断地谩骂。 ———丁建弘《德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卷网- 在20世纪初的欧洲,“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感情,但都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得到点什么”,“在一九一四年……最爱好和平,最心地善良的人,也像喝醉了酒似的两眼杀气腾腾”。 意识形态: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泛滥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问题3:根据教材结合材料,概述以下材料分别如何推动了一战的爆发 一、失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最后一个背景因素即不可逆转的军事时间表,使得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后事态向战争方向发展的趋势极其难以扭转。19世纪后期是欧洲军事技术通过科学和军事结合获得大飞跃的时期。旧式武器正得到改进,新式武器包括潜水艇和飞机被引进。英国的阿姆斯特朗公司、德国的克虏伯公司、法国的施奈德—克卢索公司等私人军火公司煽动了全球范围的武器竞赛:他们通过卖武器给一个国家,引起邻国的恐慌并刺激了武器销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武器进步与军备竞赛给各国带来了巨大利益,推动了萨拉热窝事件迅速走向了世界大战。 一、失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