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52955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2024-2025学年度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课件(共25张PPT)

日期:2025-02-23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6次 大小:6736502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选择性,PPT,25张,3课件,必修,编版
  • cover
(课件网)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课程标准: 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吸收外来文化) 1、佛教中国化 (1)历程 两汉之际 开始传入 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永平十年(68年)于大月氏遇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人,得佛像经卷,用白马载抵洛阳,明帝为其建白马寺,译四十二章经。这被认为是佛教的传入。 魏晋时期 日趋兴盛 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山西大同恒山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491),是现存唯一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庙。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材料1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民受尽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长期的战乱又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这种情况造成了宗教流行的土壤。各族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和获得精神安慰,也有意识地提倡。 材料2 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思考:佛教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走向兴盛? ③佛教教义给苦难人民以精神慰藉。 ①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人们渴求寻找精神安慰,传统儒家伦理受到挑战。 ②统治者的推崇。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吸收外来文化) (一)佛教传入 1、历程 隋唐时期 完成本土化 宋明时期 融合其中 主张顿悟成佛的 禅宗成为主流 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嵩山少林寺(禅宗祖庭) 形象上:淡化异域色彩,注重礼仪。 理论上:与儒家伦理纲常相融合。 印度犍陀罗佛像 唐代佛像 礼仪习俗(佛道茶艺) 文学艺术(诗佛王维) 绘画建筑(中国四大石窟) 语言文字 处世态度 宗教信仰 (报应) 哲学观念(思辩) 逻辑思维 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佛教带来了三世(前世、今世、来世)的观念,因果、轮回的观念……人活着不但要考虑今世,还要考虑前世,尤其是来世,今世的善恶是因,种下了来世的幸与不幸的果。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2、影响 (1)积极:①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风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思考:结合所学,分析佛教的传入从哪些方面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甘肃敦煌莫高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诗词 书法 绘画 雕刻 与佛教有关的成语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梦幻泡影 不看僧面看佛面 无事不登三宝殿 ②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2、影响 ③中国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剃度 出家 离俗 清规戒律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三纲五常。 矛 盾 佛教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苦”的,即“苦海无边”,人生在世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五阴盛苦等八苦。造成苦难的原因不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不是吃人的社会,而是“业”,提出超脱苦难的办法是忍耐、修行,以便达到“涅樂”境界。佛教这一套说明苦难和解决苦难的学说掩盖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本质,……佛教的基本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者所乐于接受和利用的。 ———叶洵灶:《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 (2)消极: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材料2 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