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68539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 古诗词三首 《清平乐·村居》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28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4次 大小:1574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统编,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
  • cover
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认识“锄”“剥”等2个生字,会写“茅”“檐”等6个字,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清平乐·村居》。 3.通过朗读并结合想象理解、拓展联读、补充资料等方式,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与美好,体会词人对和谐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爱民爱国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并结合想象理解、拓展联读、补充资料等方式,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与美好,体会词人对和谐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爱民爱国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比读———初感词韵 1.谈话导入,揭示词题 同学们,唐诗宋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诗中的乡村风景让人沉醉。词中的乡村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课题) 2.比读诗词,发现异同 朗读要求: 自由朗读这首词,读准字音、读通词句。 对比思考:同是写乡村风景,这首词和前二首诗有什么异同? (1)指名朗读,关注字音、节奏。 (2)交流反馈,根据学生的发现相机点评并补充长短句、词牌名、上下阕、押韵等相关知识。 3.反复诵读,初感词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感受词的节奏美。 (2)展示交流读、拍手齐读,感受词的韵律美。 二、研读———渐悟词情 过渡: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如此。 1.读出画面,描绘“村居” 读着读着,你肯定看到很多乡村生活的画面,老师想把这幅村居画描绘出来,谁来说说画上应该画哪些景物? 预设:茅屋、小溪、青草、一对白发夫妻、大儿、中儿、小儿、一块豆田、几只鸡、一片长满莲蓬的荷塘…… 2.读出情感,喜爱“村居” 读着读着,你一定也感受到词人对乡村生活的情感,如果用词中的一个字来表达这种情感,你会用哪个字?(喜) 3.小组合作,探究“喜”因 那词人喜欢乡村的什么呢?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诗人喜爱“村居”的原因,并在交流反馈中理解词意。 (1)一“喜”:少有所乐。 预设:词人最喜欢的是翁媪家淘气的小儿子,他正趴在溪头的草丛里,从刚摘的莲蓬里剥莲子吃。(出示: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①讨论: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小儿? ②回忆联读:请回顾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诗句,感受儿童的自由快乐。 ③小结:捉蝴蝶、采白莲、放风筝、斗蟋蟀……这些都是儿童的快乐,词人最喜欢的也 正是这种少有所乐。(板书:少有所乐) (2)二“喜”:壮有所为。 预设:词人喜欢的还有大儿和中儿。大儿子在溪东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 (出示: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①追问:农民干农活是很正常的事,为何这么正常的事也能让辛弃疾这么喜欢呢? ②补充朝代背景、影视资料并展开思辨: 辛弃疾的家乡山东被金人占领,那里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很多人起兵反抗,辛弃疾当年也是起义人员之一。 ③小结:原来,这里的青壮年不用去外地打工,也不用去参军打仗。能在自己家乡劳作,也是很难得的幸福,这真是壮有所为啊。 (板书:壮有所为) (3)三“喜”:居有所安。 预设:词人喜欢的还有乡村的居住环境。我仿佛看见一条清澈的小溪,溪水潺潺地流着,溪边长满了碧青的小草,一座低矮的茅草屋依水而建。(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①出示课文插图:好一幅“村居美景图”呀,怎不叫人心生欢喜呢?齐读这句词。 ②拓展联读:茅屋、小溪都是非常典型的山村景物,历代文人墨客也很喜欢把它们写入诗词中,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 屋在瀑泉西,茅檐下有溪。———唐·王建《山居》 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唐·裴度《溪居》 竹篱茅屋趁溪斜,春入山村处处花。———宋·苏轼《山村五绝》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明·王守仁《龙潭夜坐(滁州作)》 …… ③讨论:读着这些诗句,你有什么感觉? ④小结: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