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泸县五中高2024级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 本试卷分为第1卷(选择题)和第I1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满分100分。 第1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2.史载:(西)汉成帝初置尚书五人,其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常侍曹(主公卿),二千石曹(主郡国二千石),民曹(主凡吏民上书),客曹(主外国夷狄)。后又置三公曹(主断狱),是为围蕾。可知 A.尚书台正式确立为新行政中枢 B.汉成帝开始设立中朝削弱相权 C.尚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职能 D.尚书仆射控制中朝威胁到皇权 3.如表《魏书》记载的部分皇帝赏赐 道武帝登国3年(388年) 杂畜十余万......班赐将士各有差 明元帝永兴5年(413年) 赏征还将士牛马、奴婢各有差 太武帝始光4年(427年) 留台文武生口、缯帛、马牛各有差 由此可知 A.北方游牧经济衰落 B.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C.鲜卑民族习俗的延续 D.俸禄制改革不彻底 4.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5.唐代的驿兼有官旅”(官员旅店)和邮传”(文书传送)两种职能;宋代时,驿成为单纯的官员旅店,“邮传”职能由新设的、较为密集的递铺”承担。这一变化 A.提升了国家行政效率 B.减少了政府财政支出 C.密切了各地民众联系 D.促进了各地商品交流 6.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 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 7.俄罗斯海参崴市某博物馆藏有发现于今俄罗斯特林地区的石碑两块,名为敕修奴儿干永宁寺碑,碑文记录了奴儿干都司建立和当时官员亦失哈两次巡视该地的史实。该石碑可以佐证 A.中俄之间已经没有领土的纠纷 B.清朝在东北边疆设都司和卫所 C.明朝在黑龙江流域拥有管辖权 D.库页岛在法律上属于中国领土 8.1749年,乾隆皇帝谕曰“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不得以蒙“汉”字面混行填写,已屡经降旨。今马灵阿奏折,犹じ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见伊等全未留心。”此谕意在 A.加强中央集权B.维护国家一统 C.调整民族关系 D.规范文书体例 9.1820年刊刻的《海录》,是中国人编写的涉及世界地理知识的书籍。林则徐曾参考其中膜吉利”条目,以了解英国国情。据此可知,鸦片战争前后国人的开眼看世界” A.延续了清朝传统的对外认识 B.革新了士人群体的思想观念 C.借助了已有知识体系的积累 D.奠定了清朝对外政策的基础 10.1899年,《万国公报》称:广学会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中东战纪本末》《时事新论》《列国变通兴盛记》等,初印时,人鲜顾问,往往随处分赠,继而渐有乐购者,近三年来,几于四海风行这一现象表明 A:“师夷之长技”成为时代潮流 B.民众普遍认同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C“戊戌政变”促进了新学传播 D.有识之士借鉴异邦兴衰探索救亡道路 11.辛亥革命时期,不少革命党人头脑中只有排满”二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南北议和时,孙中山要求继续把革命推向前进,反对向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