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泉州五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卷 高一历史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题,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商代甲骨文记载,“帝其令风”“帝其令雨”“帝其隆革“伐邛方,帝受我又(祐)”“王封邑,帝若”。到了周朝,统治者反复强调“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与商朝相比,周朝的政治理念 A.旨在阐明君主的权力来源 B.蕴含着浓厚的民本观念 C.反映周朝对地方控制加强 D.说明周朝重视民众言论 2.西周末年至春秋时代,楚不贡苞茅,鲁不入贡赋,秦晋陈兵河上,延不勤王。郑人执王使伯服,晋人围郑,祝冉射王中肩。这反映出 A.等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B.周王丧失天下大宗地位 C.传统政治体制全面崩溃 D.诸侯之间争霸战争频繁 3.战国末年,楚国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陈胜占领陈以后,三老、豪杰建议“复立楚国之社稷”,陈胜乃建号“张楚”。项羽在彭城建“楚”,号西楚霸王,分封诸侯。这折射出 A.秦朝的暴政是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B.农民起义迫切需要树立政权合法性 C.秦文化的扩张严重滞后于政治发展 D.楚文化在秦朝末年最具社会影响力 4.下图为“周公辅成王”画像砖。此类画像砖在东汉以后大量出现,周公个人的形象不再是先秦和西汉人心目中“践祚当国”、大权独揽的摄政王,而是一位承受先王托孤之重、率领群臣一心扶保幼主的忠厚长者。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正统思想的确立 B.政治形势的需要 C.抑制王侯的诉求 D.社会风俗的变迁 5.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很多人的衣冠语言与中原无异。同时,少数民族尚武、勇健的气质传入中原地区,使中原呈现出慷慨、激越、豪放的气质。这说明当时 A.北方家庭经济农牧互补 B.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走向交融 C.南北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D.区域间经济文化不平衡性加重 6.北朝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指出:“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缺)而不录。”这段话体现了作者 A.鼓励民众经商 B.倡导工商皆本 C.反对君主专制 D.重视农业生产 7.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现象多见于南方,饮茶并没有被北朝统治阶层和普通民众所认可。唐代饮茶之风大盛,皇室、王公大臣、儒士文人、僧侣、道士、普通民众都尚饮茶。这反映出 A.社会等级差异缩小 B.政府改革社会生活习俗 C.南北文化交融加深 D.经济重心引导社会时尚 8.开元十一年,唐玄宗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将中书省和门下省合为一体,又于中书门下置五房,分曹办事于正厅之后,这一变化 A.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B.完善了三省分工体制 C.有利于提升政府的行政效率 D.进一步削弱宰相权力 9.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在原有的均田制基础上,制订了租庸调赋税制度(如下图)。这一制度的实施 租”: 每丁岁纳栗二石 面: 每丁服役20日(不应役者,每日折捐三尺) 司: 每户岁纳绫、绢、施各二丈,棉三两 A.促进了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B.增加了农民的赋役负担 C.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税制 D.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10.下列历史上的制度与少数民族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南北面官制-女真族 B.均田制--鲜卑族 C.猛安谋克制-契丹族 D.府兵制-蒙古族 11.“五德终始”为传统中国构建王朝合法性的学说。下表是金章宗时期(1189~1208年)关于金朝德运的讨论,据表中信息可知,当时的金朝 金朝之德运 继承关系 提出者 金章宗态度 金 无 开国女真勋贵 质疑,废弃 木 承辽水德 少数汉人官员 不认可,否决 土 承宋火德 多数汉人官员 认可,采纳 A.汉化程度加深 B.摒弃草原旧俗 C.沿袭唐宋官制 D.民族歧视突出 12.宋代出现的话本小说将民间语言作为小说语言进行创作。在人物塑造上,宋代话本小说不再以非凡(英雄)人物为主,而是以平凡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