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甘肃敦煌莫高窟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通过了解三国至隋唐文化的内容,分析其文化繁荣的社会历史基础,理解文化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形成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的认识 。 时空观念 :掌握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发展历程,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和阶段特征,认识到文化发展需要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 。 史料实证 :通过欣赏这一时期的书法、绘画、壁画等艺术作品,感受其艺术魅力,总结艺术特征,进一步加深对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思想文化的认知 。 历史解释 :总结这一时期文艺达到高峰的原因,探究文化现象的形成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理解“三教合一”的局面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 家国情怀 :学习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思想、科技、文艺等方面的成就,认识到文化的繁荣离不开中华文化的自我更新与对异质文化的包容性,树立文化自信 。 隋唐文化 目 录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文学艺术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科技 第三部分 中外文化交流 第四部分 尊崇儒术,儒家正统地位确立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春秋战国:形成与发展 秦:重创 汉武帝时期: 为政以德 仁政 隆礼重法 魏晋南北朝: 道教,是发源于中国春秋战国的本土宗教,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道教是关于生命的宗教,希望人活着就能过上神仙般的日子。 1.概念 东汉末,祖天师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道教最早的一个派别) 2.发展 道教盛行 道教的创始人是张道陵,是依照老子的道家学说,创立的道教。创立道教之后,又尊老子为道祖。 道 东汉末,道教兴起。 魏晋南北朝时,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隋朝:提出儒、佛、道“三教合一”,以儒为主 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 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开始传入 两汉之际 相传,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身有日光,飞行殿前,欣然悦之。传问群臣,此为何神?有臣答曰,此神即“佛”。明帝即派遣大臣蔡愔、秦景出使身毒(今印度)寻佛取经。 ———整理自《洛阳伽蓝记》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明帝令画工图佛像……以白马负经而至,汉因立白马寺于洛城雍关西。 ———《魏书》 佛 逐渐同儒家文化 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日趋兴盛,渐趋本土化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佛教日趋兴盛 思考:佛教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走向兴盛?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 战争不断、社会动荡 材料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集 蒿里行》 材料二: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 —《晋书 列传 阮籍》 名士为求明哲保身,多不谈政治,崇尚玄学和佛学 材料三:佛教的幻想能力、迷人的方法都比传统的中国儒道学说高超得多。佛教教义 佛教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苦”的,即“苦海无边”。提出超脱苦难的办法是忍耐、修行,以便达到“涅槃”境界。 佛教重视人类心灵的进步和觉悟,认为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将来死了,灵魂出窍……享受极乐世界。 佛教教导人们通过修行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为那些在生活中遭受困苦和折磨的人们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摘编自叶洵灶《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 佛教教义给苦难人民以精神慰藉 材料四:佛教这些学说完全掩盖了阶级压迫和剥削的本质,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作用。……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把佛教视为控制民心,稳定社会,拉拢汉族地主阶级的法宝。 统治者:控制民心,维护统治 材料一:南北朝时期寺庙、僧尼人数表 思考:佛教、道教的盛行带来了哪些危害? 材料二: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极。 ———《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