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02311

甘肃省兰州市外国语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04-03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9次 大小:32107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甘肃省,期中,答案,试题,历史,考试
  • cover
兰州市外国语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35题,每题2分,共70分) 1. 没有考古资料表明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之间存在直接交流,但两者之间却有很多相似之处,如相似的玉器制作工艺、卷曲的玉龙形象以及相同的石制生产工具、发达的人工农业系统等。这反映出 A. 不同文化互动频繁 B. 南北文化互相借鉴 C. 中华文化多元一体 D.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 自古以来,中华大地就存在一个“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统。“三皇五帝”说法不一,其事迹也多由神话传说构成,但它在《周礼》《史记》等古代典籍中均有记载。这一古史系统( ) A. 证实了“三皇五帝”确有其人 B. 象征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出现 C. 说明君权神授观念源远流长 D. 反映了先民创造历史的轨迹 3. 在甲骨卜辞中,商王自称“余一人”,王以下有各级的贵族与官吏,如“尹”、“卜”、“工”等;《尚书.盘庚)中也有“邦伯师长、百执事之人”等官名的记载。这表明商代 A. 早期国家已经出现 B. 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 C. 官僚制度趋于完备 D. 等级秩序较为森严 4. 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社长克雷格说:“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家族祭祀‘上帝’,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他们的称号……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材料反映了分封制的根基是 A. 神权迷信 B. 血缘纽带 C. 中央集权 D. 异族联姻 5. 据《孟子》一书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公田指的是国君直接经营的全国土地 B. 反映了井田制度下的耕作、劳役方式 C. 描述了战国时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 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奴隶主土地私有制 6. 某学者提出,《春秋·公羊传》代表一套当时的演化观念:在最古老的时候,是内中国而外诸夏;第二个阶段,是内诸夏而外夷狄;到最后达到大同,则是没有地理边界而有文化区别的天下。该学者意在强调春秋战国时期 A 民族交融得到了加强 B. 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开始出现 C. 政治文化具有稳定性 D. “华夷”之间的界定比较明确 7. 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种类丰富。齐、燕主要用刀形钱币,韩、赵、魏三国用的货币似布,楚国用小方块的金币作为主币。这一现象 A. 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 B. 加剧了诸侯割据的局面 C. 造成各国经济发展失衡 D. 是社会经济发展结果 8. 商鞅认为“法制设而私善行,则民不畏刑”,反对官员的“私善”,要求秦国官吏将对百姓的“私善”转变为对君主的“奉公”,将官员的为善行为限定于“自治奉公”,即对君主效忠。这反映出商鞅变法意在 A. 否定官员善行 B. 强化社会控制 C. 首倡官员尽忠 D. 轻视民众价值 9. 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孔子主张“仁”,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为政以德”。两者思想都 A. 主张无为而治 B. 倡导战胜自然 C. 蕴含和谐理念 D. 提出仁者爱人 10. 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韩非子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 A. 推行仁政 B. 以法治国 C. 规范行为 D. 监督民众 11. 云梦秦简《日书》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 A. 农耕技术的推广 B. 商业交往的便利 C. 军事战争的需要 D. 礼乐制度的重建 12. 秦朝规定:丞相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若职位出现空缺则由御史大夫递补;御史大夫可以监察或纠劾百官。这一规定反映出秦朝 A. 中央集权的加强 B. 借重并制约相权 C. 君主专制的没落 D. 确立家天下体制 13. 汉武帝时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