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司马光 统编版小学语文 三年级上册 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听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吧?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呢? 导入 司马光砸缸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但是你们知道古人是怎么用文言文来讲述这个故事的吗?文言文和我们现代文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司马光》这篇文言文,感受一下文言文的魅力吧。 目 录 壹 学习目标 贰 课文介绍 叁 走进课文 肆 课堂小结 第一部分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简洁。 02 说出重点词语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03 根据注释疏通全文,正确认识字词。 01 第二部分 课文介绍 课文介绍 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从时间上看,文言文在古代长期作为官方、文人雅士等使用的正式语言形式,从先秦一直延续到近代。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产生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历史文献、哲学著作等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文言文具有词汇丰富、语法特殊、简洁凝练和韵律优美的特点。 课文介绍 司马光,字君实,谥(shì)号文正,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主持编纂(zuǎn)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课文介绍 认识字词 司机 庭院 登高 跌倒 众人 丢弃 持刀 皆大欢喜 sī jiē tíng diē qì chí dēng zhòng 课文介绍 全文翻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译文: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小孩子爬上大缸,失足掉落到缸中被水淹没。 课文介绍 全文翻译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译文:其他孩子都吓跑了,司马光却拿起石头把缸打碎。 课文介绍 全文翻译 水迸,儿得活。 译文:水从缸中涌出,小孩得救了。 课文介绍 字词解释 群儿戏于①庭②,一儿登瓮③,足跌没水中④。众皆⑤弃⑥去⑦,光持⑧石击瓮破之⑨,水迸⑩,儿得活。 课文介绍 字词解释 ①于:在。 ②庭:庭院。 ③瓮(wèng):盛物的陶器,口小肚大。 ④足跌没水中:指小孩失足跌入可以漫过其头顶的水中。 ⑤皆:全,都。 ⑥弃:放弃。 ⑦去:离开。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 ⑧持:拿。 ⑨之:代词,它,指瓮。 ⑩迸:涌出。 第三部分 走进课文 走进课文 司马光砸缸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什么? 起因:“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耍,其中一个小孩爬到水瓮上去玩,一不小心失足掉进瓮中被水淹没。 经过:其他的小孩子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沉着冷静,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瓮砸去。 结果:水瓮被砸破,水涌了出来,掉在水瓮里的小孩得救了。 走进课文 文中的三个“儿”分别指谁?“众”是指谁? 第一个“儿”指这群小孩子; 第二个和第三个“儿”指跌入水缸中的小孩; “众”指除跌入水缸的小孩和司马光之外的其他小孩。 走进课文 找出文中的虚词,说说它们有什么作用? 虚词是文言文中没有实在意义,但在句子中起到语法作用或表达一定语气的词。 常见的文言虚词有很多,如:“之”“乎”“者”“也”“以”“于”“而” 等。 走进课文 找出文中的虚词,说说它们有什么作用? 于:在。“群儿戏于庭”,孩子们在庭院中玩耍。 之:①代词,指代水瓮。“光持石击瓮破之”,司马光用石头砸破水瓮。 ②代词,指代落水的小孩。“儿得活” 中的 “儿” 可以理解为 “之” 所指代的对象。 走进课文 想一想本文的特色是什么? 语言简洁是本文最大的特色。本文只有短短三十个字,却将整个故事叙述得十分完整清晰,短小精悍,富于深意。 走进课文 你从司马光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遇到危险时要保持冷静机智;告诉我们要有创新思维,另辟蹊径;告诉我们要勇敢果断,确认了正确的行动方向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