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 ◎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 第四单元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 爱国,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巍巍中华,悠悠历史,有多少仁人志士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自己的国家,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同学们请看这幅图,图上画着一个奄奄一息的老人。公元1210年初,这位老人重病在床,他真切的感受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的语气交代最后的遗嘱。 示儿 [宋]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给儿子看。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 nǎi 乃 祭 jì 祭祖 告祭 乃是 乃至 祭 乃 察 奶 扔 仍 加偏旁,变新字。 陆游 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一直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诗歌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 / / / / / / / / 示 儿 [宋] 陆 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读准节奏 示 儿 [宋]陆 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 儿 [宋]陆 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元:同“原”,本来。 但:只是。 同:统一。 定:收复北方失地。 九州:古代中国曾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全国。 无忘:不要忘记。 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概括陆游临终写遗嘱时候的心情?你会用哪个字? 示 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悲的是什么呢? 示 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九州同”有那么重要吗?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通过收集资料了解古诗词的时代背景。 《清明上河图》 这幅《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即汴梁的繁华。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人口超过百万,是一座发达、繁荣的城市: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车往,川流不息,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气象! 但是在1127年出现了转折,1127年初,金兵攻入汴州,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沦为阶下囚。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遗民泪尽。 宋徽宗的儿子登上皇位,然后不断南迁,建立了南宋。人民被迫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 背景资料 看了资料,你有何感受? 我们仅仅是通过这些资料了解当时的情况,而陆游则目睹了这一切,亲身经历了这一切,也因百姓流离失所而悲痛,他把所有的悲痛都融入了这首诗中。 我们带着这份理解来读一读这首诗。 示 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尽管对朝廷当权者和军队贪生怕死、苟且偷生感到悲愤,可诗人依然对他们寄予了怎样的希望? 示 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同学们,通过我们刚才的赏析知道了诗歌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的悲痛之情,那这两句更多的是?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满脸皱纹、奄奄一息的陆游,断断续续地说:“_____。” 陆游的儿子立在父亲的床边,满脸泪水,哽咽地说:“_____。”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在病榻上,陆游如何地嘱咐自己的儿孙啊? 诗歌一开始写到“死去元知万事空”,最后又说“家祭无忘告乃翁”前后是否矛盾呢? 示 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48岁时,陆游立下了这样的志向:“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67岁时,从军边关,陆游高唱:“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位卑未敢忘忧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