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课时备课 课 题 古诗三首 教 材 分 析 学 情 分 析 学 习 目 标 课时 驱动 任务 1.文本分析: 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前两首描写的是春景,第三首描写的是夏景,展现了一幅幅轻快明朗的画面。《绝句》一句一景,描绘了草堂浣花溪一带明丽和谐的春日景象。《惠崇春江晚景》中,诗人由眼前之实景联想到“河豚欲上”,写出了画中无、情理中有的事物,引人遐想。《三衢道中》“添得黄鹂四五声”以动衬静,为三衢山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 本课要求学生会书写“融、燕”等13个生字,其中6个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结合书写,进一步巩固“左窄右宽”字的书写规律。要求会认读“鸳、鸯”等6个生字。本课的古诗都是写景的,《绝句》是一首五言绝句,《惠崇春江晚景》和《三衢道中》两首是七言绝句。 《绝句》描绘了草堂浣花溪一带明丽和谐的春日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春天阳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使诗中景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立体春景图。前两句用 “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等词语,粗线条勾勒出明丽的春日景色,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两句是工笔细描的特写画面,“泥融”“沙暖”呼应“迟日”,用“飞”和“睡”描摹燕子和鸳鸯,一上一下、一动一静、一忙一闲,相映成趣。 《惠崇春江晚景》中诗人紧紧抓住并突出自然景物在季节转换时的特征,以“三两枝”“鸭先知”“芦芽短”“河豚欲上”传神地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早春图。“暖”“欲”两字借想象和联想点活画面,写出了视觉之外的春水方生的暖意之下“河豚欲上”的信息,写出了画家难画之状和未画之意,使全诗灵动鲜活,意境清新而自然。 《三衢道中》描写了梅子成熟时诗人游三衢山的见闻感受,展现了浙西山区明媚清丽的风光。前两句写出游的天气和路线,江南梅子成熟季节一般多雨,恰逢多日不见的连续晴天,所以诗人强调“日日晴”,“晴”为全诗赋予了明丽的色彩,奠定了明朗愉快的感情基调。“却”是“再,又”的意思,道出了诗人高涨的游兴。后两句写游玩归途中的所见所闻。全诗有声有色,以动衬静。晴空、舟行、绿阴、鸟鸣,构成一幅清新明丽的画面。 2.学习内容: 识字与写字:认识“鸳、鸯”等6个字,会写“融、燕”等12个字。 阅读与鉴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绝句》。 表达与交流: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象。 梳理与探究:梳理本课易错音和形近字,总结古诗中表达的情感。 关系构建:三年级下册是小学低中年级的过渡与衔接阶段。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有一定基础。 4.资源拓展: 资源挖掘:为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春江晚景》的意境,本课提供惠崇《春江晚景》的图片;为学生更好的体会春意盎然的美好诗情,在诵读古诗时,配轻音乐《走过绿意》。拓展主题学习阅读《春兴》《惠崇春江晚景其二》。 已有知识经验 接触过古诗的题材;可以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可以借助注释,大体理解歌的内容。 已有生活经验 对于进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对于自然界中的鸟儿如鸳鸯、燕子并不是很陌生,而且对于春天的景象也很熟悉,因此本课的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已有策略经验 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想象,把握诗歌的大意。 学生困难障碍: 1.字词方面,“融”“鸳”“鸯”是易写错字。 2.古诗理解方面,学生能够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但是对于诗歌所营造的美好意境体会不够深刻。 具体突破措施: 1.字词方面,通过辨析、对比等方法识记易写错字。 2.古诗理解方面,教学中,一方面需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现诗歌的画面,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之中,另一方面,要采用多种方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