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同步教学 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发展; 2.认识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认识学校教育、书刊出版、翻译事业等方式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唯物史观】认识学校教育、书刊出版、翻译事业等方式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史料实证】通过史料与图片,能够总结学校教育的作用、印刷术发展对文化延续的意义、博物馆和图书馆在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作用。 【历史解释】认识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对文化传承方式的学习,加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提升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文化自信。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教育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教学难点:文化传承过程中各文明的成长与发展。 时空坐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法、对比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情景创设法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相结合。 教学设计: 首先,在课前要求学生再阅读一下《中外历史发展纲要》的有关知识,为今天的学习你做好准备。 其次,在对中国史和世界史有关身知识和认识的基础上,本课主要为梳理学校教育、书籍、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和这四种载体对文化传承的影响,进而思考中华文化传承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思维品质,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人类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存在多种方式和途径。上图展示的就是人类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四个重要载体,它们分别是什么?学校、书籍、图书馆和博物馆。 你们知道学校教育是如何产生的吗?书籍又呈现了怎样的发展程?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图书馆和博物馆分别是什么?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学校、书籍、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发展历史。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古代学校教育 1.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 (1)形式:官学与私学 中国自古以来就高度重视学校教育,学校教育随着时代变迁在曲折中发展。主要形式有官学和私学。 (2)发展历程: ①官学: A.概念: 官府所办的学校系统。不仅具有阶级性,而且具有明显的等级性。办学宗旨是培养各种封建统治人才,以供朝廷之用。设置了专门教育行政机关和教育长官来管辖中央官学。内容以儒家经籍为主,以四书五经为主要教材。 B.历程: ②私学: 问题思考: 据材料分析春秋战国私学兴起背景? 材料 以激烈变革的时代为背景,以崛起的士阶层为骨干,以兴旺的私学为基地,战国时代,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的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揭开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 ———摘编自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提示: (1)经济:铁力牛耕的使用,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加速了封建身产关系的孕育成熟。 (2)政治:新兴地主阶级为保护自己的利益,积极要求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进行社会政治改革 (3)文化:学术下移和士阶层崛起又为私学的产生与蓬勃发展提供了知识基础和人才储备。 (4)社会环境: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争霸局面出现,各国统治者无力顾及官学。 历史解释: 书院 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但那时的书院主要还是编书、藏书以及读书的场所。作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教育场所的书院,是到宋代才出现的。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由富商、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宋代著名的书院有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