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7届高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学检测考试试题 历史 一、选择题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2022年6月,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阶段性成果发布:3号坑、8号坑发现的铜尊、铜叠等是中原殷商文化的典型铜器;3号坑、4号坑发现的玉琮源于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3号坑、7号坑、8号坑发现的玉璧、玉璋等在华北、华南地区都有发现。这体现出早期中华文明的特点是() A.多元一体 B.南北均衡 C.中原核心 D.领先世界 2.《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A.嫡长子继承制渐趋形成 B.形成系统严密的等级制度 C.家国一体局面开始出现 D.以血缘关系维系政治等级 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秦国修建都江堰、郑国渠,楚国修建芍陂,魏国修建引漳十二渠等。这() A.体现了国家组织能力的提升 B.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C.促进了区域长途贩运的兴起 D.推动了各民族间的交融 4.北魏时期,汉人士族围绕礼制争论不休,孝文帝不得不遣使江南,引入江南典籍解决问题。南齐也每年“特简才学之士,以为行人”,向北魏展现江南的人物风流。这说明当时() A.国家和平稳定 B.文化认同强化 C.南北贸易频繁 D.民族矛盾消除 5.唐后期,科举放榜后,新科进士一般会到主考官府邸谢恩,称为“拜主司”。“主司列席缛,东面西向。主事揖状元已下,与主司对拜。”三日后,再次前往谢恩,称“曲谢”。这一现象会导致() A.文官之间易结朋党 B.官员施政能力下降 C.官场礼仪更加繁琐 D.官吏考核制度变革 6.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推崇;武则天推崇佛教,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这一现象反映了() A.佛教取代了儒学正统地位 B.隋唐时期文化呈现多元特征 C.佛教本土化迎合统治需要 D.佛教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7.据《宋史·职官志》载,转运司职责主要在于“掌经度一路财赋,而察其登耗有无,以足上供及郡县之费”,这反映出北宋设置转运司的主要目的是() A.分散地方机构权力 B.抑制武将势力膨胀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保证州县财政供给 8.北宋时期,地主“甲年所收租课,乙年出粜收索”;自耕农和佃户“一谷始熟,腰镰未解,而日输于市焉”。这表明() A.农产品商品化 B.农业技术得到发展C.土地兼并严重 D.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9.宋朝社会相比前代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这些新变化有() ①门第观念日趋淡化②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③经济重心开始南移④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明朝建立以后,沿袭了元朝的制度。但是,1377年朱元璋在中书省之外,又另设通政司,实现“官以通政为名,政犹水也,欲其常通无壅遏之患”,并下令“诸司奏事毋关白(禀告)中书省”。这一变化表明当时() A.君臣权力制衡得以实现 B.君主集权统治趋势加强 C.行政决策失误得以避免 D.国家权力结构混乱无序 11.下列历史信息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A.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B.边疆地区各族社会经济发展 C.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 12.明清时期,奢侈之风盛行,这风气最先起源于官宦之家,后来有些下层民众的妻女也都衣绸戴金,甚至有些地区的人们竞相以穿华服为夸耀。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社会经济的发展 B.等级观念的消亡 C.理学思想的影响 D.科学技术的进步 13.朱元璋登基后制定了通行全国的冠服制度,以达到辨贵贱、明等级的目的。至明中后期,曾经被视为皇家恩赏荣誉的飞鱼服等服装,逐渐成为士农工商皆可穿着的流行服饰。该变化折射了明朝() A.宰相制度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