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一、儒学的复兴 南宋 刘松年 《西园雅集图》 儒学的复兴 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 中晚唐,反佛,呼吁传统儒学的回归 韩愈 唐代佛道两家学说盛行于世,其声势凌驾于儒家之上。这种状况,促使中唐以来的知识分子群体中萌生了一种意识,力争恢复儒家的独尊地位。 ———邓广铭 背景 儒学的复兴 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他们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张载 “横渠四句” 概况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理学的概况 概念:理学比较注重抽象思维,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代表:北宋的程颐、程颢兄弟和南宋的朱熹,因此这一学派也被称为“程朱理学”。 程颐 程颢 张载 集大成者———朱熹 周敦颐 邵雍 程朱理学 1、宇宙观: “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 事物的规律,道德的法则 (宇宙的普遍法则) 理是什么? 2、人生观(价值观): 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人生的目标,是“存天理,灭人欲”,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3、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以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理的普遍性 物物皆有理。(理)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 “天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人欲”指过度的欲望。 一方面,反映了对人高标准、严要求的修养理念,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另一方面,成为统治者束缚的工具,禁锢欲望、扼杀人性。 认识“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就是花工夫,讲方法,深刻探究万物,以掌握天下之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进而认识人伦世故、道德文章,以明道德之善。 儒学教育 四书 科举教材 书院讲学 朱熹将《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合编为“四书”。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本读物。 理学的影响 贞节牌坊 积极方面 ①注重人的立志、气节、品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起了积极作用; ②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消极方面 强调三纲五常, 扼杀人的自然欲求,压制了思想,阻碍了科学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思考:理学兴起的原因? 政治上: 理学的兴起适应了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 经济上: 宋代农业、手工业发展,科学文化进步,为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思想上: 理学的兴起是儒、佛、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结果, 也是北宋初期重文轻武、思想解放的产物。 元朝的科举考试 考试内容: 元朝宣布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 答题标准: 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 理由: 蒙古统治者对汉族文学创作不完全理解,认为没有实际用处,而对儒家经书巩固社会伦理道德秩序的作用比较赞赏。 程朱理学重视发挥儒家思想在巩固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和树立社会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因而被确定为考试答题标准。 二、文学艺术 宋 赵佶 《瑞鹤图》 文学艺术———宋词 宋词特点: 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 两宋文化———宋词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像》 雨霖铃 (北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