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88851

1《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04-07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28次 大小:4352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格式
  • cover
《小蝌蚪找妈妈 》教学设计 课题 小蝌蚪找妈妈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告诉学生我们要从小学会独立的生活,遇到问题要多问、多想,才能找到正确答案的道理。 ②语言运用:会认8个生字,会写6个字,引导学生发现识字规律。运用已学的知识和对课文的理解,用“快活”练习说话。③思维能力 :了解青蛙一生的变化,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④审美创造:通过自己的感受,理解,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文字美及语文学习的乐趣。思政元素: 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科学的神奇。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9个字;掌握多音字“教”。(重点)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难点)。3.了解青蛙的生长特点,懂得要保护青蛙和小蝌蚪的道理(难点)。增加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读通读熟课文;了解小蝌蚪的演变过程;搜集有关其他小动物的成长过程的资料。(学生)2.制作多媒体课件和课文中小动物的图片、头饰;查找介绍青蛙及其他小动物成长的资料。(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识字激趣,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导入: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他们想找自己的妈妈,但又不知道妈妈是谁,她在哪儿。我们跟他们一起去找找,好吗?(板书课题)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题。重读“找”,“妈妈”要读得亲切一些。 1.学生对比观察图片,认识蝌蚪和青蛙。2.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题,读准字音。重读“找”,“妈妈”要读得亲切一些。 课堂伊始,教师可以出示蝌蚪和青蛙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意图:通过谜语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体会中华语言文化的特点。让学生观察小蝌蚪和小青蛙有什么不同之处,并自己组织语言进行总结,让学生对小蝌蚪和青蛙有了初步的认识,又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为单元口语交际目标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用时:20分钟)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准字音、注意停顿。2.引导学生在读中识记、理解生字。(1)边读课文边在文中圈出生字,读准字音,多读几遍。(2)标出自然段序号。(3)同桌交流识字。(4)同桌互考,检查识字情况。(5)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1.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停顿。2.学生同桌之间开展自学。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圈画生字,反复认读和识记生字,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在自学的基础上同桌之间开展相互交流。3.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自学情况。(1)在老师的指导下按步骤认读生字和词语,师生相机正音:“捕”读bǔ,不读pǔ;“迎、顶”是后鼻韵母,不要读成yín、dǐn。(2)根据已有经验交流对字形的识记。4.学生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识记生字环节,教师要注意利用课件和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制作汉字部件,进行拼字游戏、扩展词汇。 活动意图: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识记生字,利用课件和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图文结合,感悟快乐(用时:9分钟) 1.指导学生看图说话。(1)这幅图中画的是哪儿?有谁?他们在干什么?(2)说说小蝌蚪的样子。2.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自由读。(1)画出小蝌蚪的样子。(2)交流小蝌蚪的样子。(3)结合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1)感悟“大大的”“长长的”与“大”“长”的区别。(2)指导朗读:强调重读“大大的”“长长的”,“游来游去”要慢点读,表现出小蝌蚪的自由自在。 1.学生看图,按要求说图意。(1)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游来游去。(2)学生仔细观察说出小蝌蚪的样子:大脑袋、长尾巴。2.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理解词语“一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