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势能与电势》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电势能与电势 科 目 物理 教学对象 高一年级学生 提供者 课 时 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1.在物理学体系中的地位:《静电场中的能量》这一章主要承接了上一章《静电场及其应用》的内容,按照“静电力做功—电势能—电势—电势差—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电容器的电容—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这条逻辑线描述静电场能的性质。本章和前一章的内容是电磁学内容的基础,为恒定电流、磁场部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这部分内容也是高考考察的重点内容。2.本节内容的地位:《电势能和电势》本节课是在学生已了解静电场力的性质的基础之上,通过分析静电场力做功的特点,并由此引入电势能、电势等概念。本节内容中电势能概念的建立,不仅丰富了学生对能量概念的认识,还也为后面电势差、等势面的学习起到铺垫的作用,同时建立起了电现象与其他现象之间的联系,例如下一章电动势的概念,讲到非静电力对电荷做功与电势能的转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3.新版教材的安排和处理:教材在本章的开篇处以“如何实现微观粒子的加速问题”引入,为“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学习埋下伏笔。教材先以问题情境导入,静电力做了正功会使什么形式的能量减少,接着讨论静电力做功的特点,通过和重力场进行类比给出电势能的概念,最后通过对电势能的研究给出了电势的概念。新版教材的变化是:(1)将等势面的内容放在了本章第二节《电势差》这节课中;删除了学生较难理解的倾斜电场中静电力作用与电势能之间的关系图,删除了对正负电荷静电力做功的讨论。(2)对于电势能的定义,教材更多地是侧重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渗透,例如通过旁批的形式总结了电势能的得出和的重力势能一样是采用了“通过某种力做的功来研究与它相关的能量问题的方法。”(3)对电势这个物理量的定义,教材更侧重了比值定义法的渗透。(4)习题的设计注重完善知识构建,为形成物理观念奠定基础,例如第3题和第4题让学生对问题情境进行概括和小结。学生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分析和总结,可以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因此在教学中要应用好新教材的习题,让习题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二、新课标要求 新版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知道静电场中的电荷具有的电势能,了解电势能、电势的含义。核心素养的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促成学生物理观念的形成,要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要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探究、要促使学生形成科学态度与责任。(1)关于科学观念,“物理观念”主要包括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及其应用,本节课所体现的科学观念是能量观念及其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场”的概念和能量观念。(2)科学思维的主要成分有: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本节课所涉及的科学思维目标是“通过某种力做的功来研究与它相关的能量问题的方法”将重力场、电场类比,在电势能、电势概念构建过程中,发展抽象与概括、比较与迁移、科学推理等科学思维。(3)科学探究是一个过程,是一种学习方式和科学研究的方式,是一种学习物理观念,发展科学思维,形成科学态度与责任的手段和途径,我们可以把科学探究归纳为问题、证据、解释、交流四个方面。通过电势能、电势概念的理论构建,学生针对物理情境能提出问题,能分析具体问题,发现特点,通过科学推理和论证得出结论,并对结果进行交流和反思。(4)科学态度与责任主要包括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社会责任。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建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目标 (1)描述出静电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描述出电荷在电场中的电势能。并计算电荷在电场中的电势能。说出电势能具有系统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