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91470

10.《纸的发明》教案

日期:2025-05-21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9次 大小:2172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纸的发明,教案
  • cover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纸的发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准确认识 “创、存” 等生字,熟练读准 “累、切” 等多音字,规范书写 “伟、录” 等生字,正确书写 “造纸术、伟大” 等词语。 2.能够流畅、准确地朗读课文,把握朗读节奏与情感。 3.依据给定的要求和提示,精准提取关键信息,清晰、有条理地阐述纸的发明过程。 4.深入剖析并解释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得以传承的原因,深切体会中国造纸术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所发挥的巨大促进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扎实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准确书写相关字词。 梳理纸的发明历程,清晰理解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具体方法与创新之处。 2.教学难点 深刻领会造纸术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学会运用时间顺序清晰表达事物发展过程。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1.趣味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展示多种古代书写材料的图片,如龟甲、兽骨、竹简、丝绸等,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在纸发明之前,人们用什么来记录信息吗?这些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呢?”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激发学生对纸发明历史的探究兴趣。 板书课题《纸的发明》,点明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2.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生字词。 教师利用 PPT 出示生字词,如 “创、存、录、册、保、存、约、验、阿、伯、欧、洲、社” 等生字,以及 “造纸术、伟大、记录、保存、大约、经验、阿拉伯、欧洲、社会” 等词语,带领学生认读。重点强调 “创” 是翘舌音,“存” 是平舌音,“累” 在 “积累” 中读 “lěi”,在 “劳累” 中读 “lèi”,“切” 在 “切断” 中读 “qiē”,在 “一切” 中读 “qiè”。 对于生字的书写,教师在黑板上进行示范,如 “录” 字,上半部分是 “彐”,下半部分是 “水” 的变形,提醒学生注意笔画顺序和占格。学生在练习本上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书写姿势和笔画错误。 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朗读情况,互相纠正读音错误和不流畅的地方。 3.精读课文,探究纸的发明过程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纸发明之前人们用的书写材料有哪些缺点?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并板书:龟甲、兽骨(数量少,不便于大量记录);竹简、木片(笨重,携带不便);帛(价格昂贵,无法普及)。 提问:“那么,早期的纸是怎样出现的?它又存在什么问题呢?”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相关段落,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关注 “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用麻来造纸。但麻纸比较粗糙,不便书写” 这一关键信息。 重点聚焦于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关键部分。教师引导学生齐声朗读第 3 自然段,要求大家边读边在文中圈出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具体步骤。这一时期,造纸术亟待革新,蔡伦肩负起改良的重任。学生读完后,教师邀请学生上台,在黑板上以流程图的形式清晰呈现造纸步骤:首先,将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多样原料进行剪碎或切断处理,这些原料在当时社会中广泛可得,为造纸提供了物质基础;随后,把处理好的原料浸在水里,借助水的浸润作用,让原料质地变软;接着,将浸泡后的原料捣烂成浆,这一步骤需耗费人力与时间,却至关重要;最后,把浆小心翼翼地捞出来,铺展开来进行晒干,历经风吹日晒,最终形成可供书写的纸张 。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相比之前的方法,有哪些优势?为什么能够传承下来?各小组讨论后,选派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从原料的易获取性、成本的降低、纸张质量的提升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原料丰富且价格便宜,制作出的纸张轻便好用,所以能够广泛传承。 4.深度理解,感受造纸术的影响 教师展示造纸术传播路线图,结合课文第 4 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