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不懂就要问 【教学目标】 1.认识“诵、例”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背、圈”。 2.初步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 3.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 4.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 2.初步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 【教法学法】引导、提问、交流、自读自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初识略读 1.初识略读课文:同学们,平时学习生活中,你们遇到不懂的问题会怎么办? (学生发表言论)在学习之前,我们先看看课题,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出示课题) (1)学生看出示的课题,说自己的发现。 (2)认识略读课文:课题序号后加了星号的,都被称为“略读课文”,它的学习方法跟我们没加星号的课文是不一样的。你们翻开书,自己快速找找,这类课文还有哪些“新鲜”的地方? (3)同桌合作,互相交流。 (4)出示文后泡泡语,明确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结合泡泡语,再次明确学习略读课文的策略。 出示: 2.学生观察文中插图,初识私塾文化。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以前把这样的学校叫什么吗?(私塾) (2)孩子们在私塾里是怎样学习的呢?又是谁遇到了不懂的问题呢?最后结果怎样?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1.出示课题下方的学习提示,学生明确一共有几项学习任务。出示: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件事的看法。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下来和同学交流。 学生交流,弄清本课具体读书要求后,结合这些要求初读课文。出示初读要求。 出示: ●自由读课文,要求圈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文中注音或工具书,或向同桌请教,读准字音。 ●标出自然段序号。 2.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3.检查自由读书的效果。 ①重点区分认识:历 厉(对比后组词、说句,加以区分识记) ②组词识记多音字:背 圈 ③识记字的读音:糊涂(第二个字轻声) 挨打(第一个字读第二声) 出示:背诵 照例 圈了一段 糊涂 吓呆 戒尺 严厉 挨打 清楚 4.指名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更流利。 三、结合问题,细阅新读 1.默读全文,解决问题一。 (1)默读课文,思考: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导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交流。 ①每件事都有起因、经过、结果。你发现课文哪一部分是起因?哪一部分是结果? ②明确起因是第1自然段、结果是第8~9自然段后,问:剩下的部分是什么?(经过) ③以“起因”为例,指导学生练习概括。 出示: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段话讲了什么?(根据学生不同的表达,引导归纳概括方法:可以关注重点词句概括,可以缩句概括,可以删无关的词句概括……学生能说出一两种后,教师根据实际进行相应强化训练即可,不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 ④用相同的方法概括“结果”。 ⑤小组讨论怎么概括“经过”后,引导总结方法:先概括每一个自然段,再将每一个自然段概括出来的句子进行调整综合。 ⑥围绕“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完整交流“起因、经过、结果”。 2.再读课文,解决问题二: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 (1)组内交流自己对这件事情有什么看法。 (2)推荐代表汇报交流。 (3)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谈论、发现:对一件事形成看法,可以结合课文,再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进行思考。 预设看法一:我认为这件事很有意思,让我发现了孙中山从小就跟别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