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 运动的规律性 1.2024年1月23日2时9分,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22千米。有专家指出:“地球一直处于震动状态,震动是地球的常态。”“震动是地球的常态”体现的哲理是( ) ①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②震动是地球运动的规律 ③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④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①错误;震动是地球的常态不是地球运动的规律,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②错误;材料中“地球一直处于震动状态,震动是地球的常态”说明地球一直处于运动过程中,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③④符合题意。 答案:D 2.书法是一门艺术。中国古代书法理论主张“意在笔先”,即书法创作之前都要构思和设计,而实现这个最初之“意”,需要经历不懈的努力和持久的酝酿等待。这表明( ) ①意识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②实践是实现意识活动目的的基础 ③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意识能否正确反映世界取决于意识本身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中国古代书法理论主张“意在笔先”,即书法创作之前都要构思和设计,这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①符合题意;实现这个最初之“意”,需要经历不懈的努力和持久的酝酿等待,这表明实践是实现意识活动目的的基础,②符合题意;意识活动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③错误;④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排除。 答案:A 3.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也。”其蕴含的哲理有( ) ①人的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③物质和意识相互依赖、密不可分 ④成功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材料意思大致是:“如果我有信心把某件事做成,即使有移山填海之难,也会有成功的一天;如果没有信心把事情做成,即使像翻手掌、折树枝一样容易,也不会有见成效的时候。”强调要充分发挥意识对生理调控的能动作用,还需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②④符合题意;题目强调的是意识的作用而非意识的特点,①不符合题意;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意识依赖于物质,而不是相互依赖, ③错误。 答案:C 4.漫画《植数(树)》讽刺了一些人( ) ①违背了实事求是原则的要求 ②忽视了意识活动的能动创造性 ③违反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④否认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漫画中人物的做法没有从植树需要的客观条件出发,不符合树木成长的规律,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①符合题意;漫画中人物的错误做法不是因为忽视了意识活动的能动创造性,②不符合题意;漫画中将树种植在一起的行为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③符合题意;漫画并未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④不符合题意。 答案:B 5.当文艺创作遇上人工智能,将会怎样改变文艺创作的形态和生态 人们对此看法不一。 观点一 人工智能创作借助客观世界的海量数据,基于特定的算法逻辑,遵循一定的创作规律,便捷地将艺术创意转化为符合人类审美期待的作品。它突破了人类创作漫长打磨的局限性,高速又高效的应用性优势令人心动。处于起步阶段的人工智能创作在未来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观点二 人工智能创作缺乏真实的生命经历、基于社会实践的情感基础和审美表达,无法独立开展创作活动。它没有艺术创作的诗意和灵感,其作品只是素材的堆积,艺术底蕴和艺术个性远低于人类创作。人工智能作为人类的创造物,不足以撼动人类创作者的主体地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