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课时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8.4.3 综合运用提公因式法与公式法》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教学内容分析 《综合运用提公因式法与公式法》是沪科版七年级下册第8章《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第四节第三课时的内容。本节内容以平方差公式(a+b)(a)=a2b2和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为基础,衔接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互逆关系。学生需在掌握单项式公因式提取后,进一步理解多项式公因式的识别,并熟练运用公式法对剩余部分继续分解。综合运用提公因式法与公式法是代数式恒等变形的重要工具,贯穿于整式运算、解方程、函数分析等核心领域。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逆向思维(因式分解)简化多项式结构,为后续分式化简、二次根式运算等提供方法论基础。 学习者分析 知识储备:学生已掌握整式乘法、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的正向应用,但逆向思维存在障碍。 能力短板:1.公因式识别:当系数符号复杂或字母指数不统一时,学生易漏提公因式。 2.符号处理:提取负号时,剩余项变号规则易出错。 3.公式选择:面对混合题型,学生需先判断是否含公因式,再选择公式,否则易导致分解不彻底。 思维特征:七年级学生处于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过渡阶段,对抽象符号的敏感性不足。 教学目标 1.能准确识别多项式公因式,掌握提公因式法的步骤(定系数、定字母、定指数)。 2.熟练运用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对剩余部分继续分解,直至不可再分。 3.通过“观察多项式特征-提取公因式-公式法分解”的流程,培养逆向思维与程序化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 会用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教学难点 在因式分解中,如何灵活地运用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以及如何正确地选择和运用公式。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新知导入教师活动1: 回顾与思考: 问题1:什么是提公因式法?怎么寻找公因式? 问题2:什么是公式法?公式法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教师讲授: 提公因式法:一般地,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取出来,将多项式写成公因式与另一个因式的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确定公因式: 1.系数:当多项式的各项系数都是整数时,公因式的系数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因数,当多项式的各项系数都是分数时,公因式的系数的分子分母取各项系数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2.字母:取各项相同的字母; 3.指数:取各项中相同字母的指数次数最低的。 公式法:运用公式(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方法叫作公式法. 完全平方公式的逆用: (1)共含三项; (2)首尾两项都是平方的形式且符号相同; (3)中间项是首尾两项底数之积的2倍,符号可正可负. 平方差公式的逆用: (1)共含两项; (2)每项都是平方的形式; (3)两项的符号相反.学生活动1: 认真思考,举手回答问题 认真听讲,回顾提公因式法 认真听讲,回顾如何寻找公因式 认真听讲,回顾公式法 认真听讲 活动意图说明:复习导入有利于衔接新旧知识,提高学习效率。通过旧知识引入新的知识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环节二:探究新知教师活动2: 探究:综合运用提公因式法与公式法 在因式分解的过程中,有时提取公因式与利用公式两种方法都要使用. 例4 把下列多项式分解因式: (1) (2) 3 解:(1) = (2) 3 =3 =3 合作交流:在分解因式的过程中,一般步骤是什么? 分解因式的一般步骤: 1.提取公因式:首先检查多项式的各项是否有公因式,如果有,先提取公因式。 2.应用公式:如果多项式是平方差或完全平方的形式,可以应用相应的公式进行分解。 3.检查是否分解彻底:分解因式后,检查每个因式是否还能继续分解,直到不能再分解为止。学生活动2: 综合运用提公因式法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