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54259

【核心素养】3.4.2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教学设计)--冀少版(2024)生物七下(含教学反思)

日期:2025-05-13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4次 大小:35531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教学,七下,生物,2024,少版,教学设计
  • cover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冀少版生物七下3.4.2《尿液的形成与排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冀少版生物学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从引导学生关注人体每天排尿这一现象入手,提出本节课的问题。然后通过“寻证据.阅读构建概念5.4.2 血液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的滤过作用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对尿常规检验单的分析可以反应肾脏结构受损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从而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养成适量饮水和及时排尿等健康生活习惯,培养健康意识。最后通过收集和分享有关肾透析、肾移植等方面的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肾病的治疗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生活中常见的排尿现象有一定的认知,但对于尿液如何在身体内形成和排出的原理却知之甚少。在之前的生物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基础知识,具备了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能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但抽象思维能力仍有待提高 。尿液形成过程中涉及到微观的结构和物质变化,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和复杂,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不过,学生对生活实例充满兴趣,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点,结合直观的图片、动画、实验等教学手段,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 核心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描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形成结构与功能观;举例说明排尿的意义,形成稳态与平衡观。 科学思维:通过对血浆、原尿和尿液的成分比较,理解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探究实践:通过收集和分享有关肾透析、肾移植方面的资料,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探究实践的能力。 态度责任:关注自身泌尿系统的健康,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描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形成结构与功能观;举例说明排尿的意义,形成稳态与平衡观。 2.通过对血浆、原尿和尿液的成分比较,理解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难点: 1.通过收集和分享有关肾透析、肾移植方面的资料,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探究实践的能力。 2.关注自身泌尿系统的健康,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我们每天都要排除一定量的尿液,把体内的一些废物和多余的水排出体外,从而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那么,尿液是怎样形成和排出的? 展示新课标要求及学习目标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 齐读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自然引出本节课的主体。 引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任务一:寻证据.阅读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77页内容,重点关注图表中血浆、原尿和尿液各种成分的含量。 血液=血浆+血细胞 血浆(没有血细胞):水、蛋白质、葡萄糖、尿素、尿酸、无机盐 原尿(没有血细胞和蛋白质):水、葡萄糖、尿素、尿酸、无机盐 尿液(没有血细胞、蛋白质和葡萄糖):水、无机盐、尿素、尿酸 尿液的形成 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快速阅读课本资料,思考讨论相关问题,归纳总结血浆、原尿和尿液的异同及尿液形成的过程。 利用数据分析和动画展示,引导学生对比血浆、原尿和尿液各种成分的含量及探究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培养学生分析数据、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任务二:学习尿的排出 结合泌尿系统组成的图片,再次强调泌尿系统各器官的功能及尿液排出的途径: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观看图片,回顾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归纳总结尿液排出的途径。 巩固泌尿系统组成及功能,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尿液排出的途径。 任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