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第6 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基于关键问题的解决是本课教学路径, 以历史人物的活动展开历史情境,进行探索式学习,是本课的基 本思路。 具体措施是在教学目标引领下,提炼关键问题,并用学习任务驱动学生在历史人物情境中探究,将关键 问题解构成有逻辑性的问题链,运用历史思维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使学生能掌握理性分析和客观判断的 能力,正是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 教学背景分析 (一)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从单元结构看,本课《全球航路的开辟》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走向整体世界》第一课, 本单元指向“走向整体 ”这样一个进行时态,体现过渡和转折意义,而新航路正是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的重 要节点。从子目内容和层次上看,教材三目按照动因和条件、四条航线的开辟、其他航线的开辟排列,从原 因到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其他航路的开辟 ”这一目的设置,帮助学生从更宏观的视角理解新航路 的含义。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对本课的要求为“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 流动、人类认识世界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 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侧重“影响和意义 ”,突出本课在单元中的地位是阐述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影 响的背景。 (二)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了解了新航路开辟的部分原因,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 是,他们对新航路开辟之前中世纪的社会状况还不是很了解,知识体系还不完善,同时缺乏中西联系的意识, 教师需要选取适当的历史材料作为补充。学生历史时空观比较薄弱,缺乏对历史事件内在逻辑的理解分析问 题时,往往会把历史事件与当时所处的时代相剥离,孤立分散地看问题。 (三) 设计思路 带着教材分析研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书中认为“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 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地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 ”基于 对这一观点的深入思考,本课的关键问题逐渐显现:时代的力量如何体现? 在问题的进一步探究中,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神圣家族》中“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 而已 ”的观点,得出这样的认识:“时代的力量依靠人的力量喷发出来,历史人物的追求和行为是时代力量 的载体。 ”在那个向外猛冲的时代里,有哥伦布、麦哲伦这样的英雄,也有利益明确的国王、富格尔家族等 资助者,还有不知名的水手、地图绘制者、造船者等默默无闻却至关重要的小人物。运用情境学习法,引导 学生与他们“对话 ”,理解他们行为的目的,正是对开辟原因的历史解释。基于以上思考,本课学习主题确 定为“尽群人之力,探时代之潮 ”,通过人物的活动映射时代的特点。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分析】 1、通过设置麦哲伦时空,设计路线图,能将全球航路开辟的重要事件放在具体的时空观念下加以描述;通 过解读史料,知道史料的分类以及不同史料的价值,并努力重现历史真实,形成对历史客观的认识。落实时 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2、通过解读国王、商人和水手的相关史料,借助变化中的世界地图,分析政治、经济、思想等社会因素之 间的关系,理解新航路的开辟是“时代之力 ”的共同推动,并认识人民群众在新航路开辟中的重要作用。重 点落实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 1 3、探索不同阶段探索海洋的历史情境,认识新旧航路的关系并感悟航海家们的航海精神。从不同角度认识 新航路开辟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价值,为下一课深入分析影响做铺垫。落实核心素养和时空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新航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