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指导思想:以主题为中心,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历史情境的创设下,提出前置性任务,激励学生深入探究,最终达成教学目标,培养核心素养。2.理论依据:大任务与新课标中提到的“围绕学生自主活动组织教学资源”有一定的关联,学生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任务的驱动;与此同时,学科核心素养指向是一种综合品质,大任务的出现能够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这一品质。 教学背景分析 (一)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1.课题:唯物史观视角下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2.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处于《纲要》下第六单元,上承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下启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葡两国最早走上殖民扩张之路,荷兰、英国、法国继之而起,通过对殖民地无情的掠夺,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原始积累。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率先进行工业革命,逐渐向工业帝国迈进,在生产力发展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不断扩展殖民范围,最终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立起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他们之间扩张与争夺不断加剧,孕育着新的更大的冲突,演化为持续四年的世界大战,间接缔造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抗争此起彼伏,国际秩序悄然发生变化。这一单元包含两课内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是本单元的第1课,它与本单元第2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存在因果关系。正如毛泽东所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剥削与掠夺下,亚非拉等地掀起了民族民主运动,为国际秩序的演变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本课包括四个子目: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西方列强瓜分非洲以及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以时空为序,分别叙述亚非拉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过程和殖民影响。为了使教材内容结构化,笔者对本课内容进行整合,以时间为轴,将殖民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早期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时期的殖民扩张,综合利用殖民扩张示意图,在掌握殖民过程的基础上,对比不同时期殖民扩张的特点,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分析殖民扩张呈现不同特点的原因,探究殖民扩张带来的影响。(二) 学生情况分析在知识层面,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深入地学习了早期殖民扩张的过程,但对工业革命后殖民扩张历程和特点了解不多,更多的是将殖民扩张作为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背景简单把握,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尚未形成系统性认识;在心理层面,他们处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程,对图片、漫画、视频等资料兴趣浓厚,一定程度上能够从唯物史观的视角理解殖民扩张的阶段性变化,但需要依托生动具体的历史情境,历史思维仍待提高。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认识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表现之一,深刻体会生产力发展对国家、世界格局的巨大影响,理解创新生产力在国际竞争中重要意义。目标1:概述世界殖民体系建立的基本过程,归纳不同时期殖民扩张的特点。(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目标2:通过对比早期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时期的殖民扩张,阐释不同时期殖民扩张变化的原因,认识到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与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水平相适应。(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目标3:以拉美波托西银矿和印度第一条铁路为例,辩证分析殖民扩张带来的影响,认识到资本主义具有扩张性,理解中国创新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殖民体系建立的过程和阶段性特点教学难点不同时期殖民扩张呈现差异的原因;西方列强殖民扩张对世界历史发展造成的影响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漫画、历史照片、历史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