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早期文明时期 早期国家的特征、禅让制转向家天下、夏朝时已经形成完备国家机构 商周时期政治制度 内外服制、王权与神权统一、分封制宗法制 春秋战国时期 分封制的崩溃、各国变法内容、封建制度的孕育(土地政策、地方统治、官僚体制) 秦汉时期 秦代的中央政治(丞相与御史权力之间的制衡)、汉承秦制(汉与秦的比较)、汉代中央政治(中外朝)、监察制度、选官制度、中央与地方关系、赋税制度、对外政策、丝绸之路(陆路与海路)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唐宋时期 联系考中央体制和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 元朝 行省制、理藩院 明朝 内阁制、中央与地方关系、对外政策、民族融合 清朝 少数民族政策、监察制度 3、主干知识: 一、中央体制———从“家国一体”到不断加强的君主专制 时期 发展历程 先秦(萌芽) 王位世袭制:使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周王既是天下大宗,也是最高领袖 秦朝(创立) 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文书制度: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 两汉(发展)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建立“中朝”,削弱相权;东汉加强尚书台的权力 隋唐(完善) 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从而分散相权;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执行国家事务;保证了皇权独尊 宋朝(加强) 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分管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相权。设禁军管理机构“三衙”与枢密院分权 元朝(加强)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宣政院管理西藏和佛教事务 明朝(强化) 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清朝(顶峰) 设立奏折制度,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二、地方体制———从“天下共主”到日益强化的中央集权制度 时期 发展历程 周代 实行分封制,加强了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 秦朝 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汉朝 汉初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诸侯王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汉武帝设置刺史并设立监察区“州”,东汉晚期形成了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 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两级制 唐朝 实行州、县两级制,后道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实体;中期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宋朝 由州、县两级发展为路、州(府)、县三级制;由文官任地方长官,州级设通判监督,路级设“四监司”,加强了中央集权。自此,中央确立了对地方的优势 元朝 实行行省制度,形成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 明朝 废行省,设三司,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将地方权力进一步集中到中央;乌思藏设行都指挥使司,东北设奴儿干都司 清朝 清承明制,巡抚为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 三、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1.选官制度 时间 概况 西周至春秋 世官制: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春秋战国 各国鼓励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授予官职 秦朝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两汉 ①汉武帝推行察举制,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分常科和特科②积功劳为官和征辟等,也是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 魏晋南北朝 九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