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春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卷 高二年级历史学科 卷面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古城遗址有宫城、内城、外郭三重结构,内城面积为290万平方米、外郭内面积为630万平方米:古城建造了11条堤坝,构成高低两道防护体系,形成13.29平方千米的库区。这反映出当时() A.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B.长江流域经济领先于北方 C.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D.奴隶制国家形态初步形成 2.袁行霈教授认为: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文明都处在相对集中的较小范围,一旦遭到外族入侵或自然灾害,就难以恢复;而中华文明所在范围和回旋余地很大,便于吸纳与整合不同民族的势力和文化,也不致因地区性的自然灾害而全体毁灭。这一观点旨在() A.从文化角度论证中华文明的包容性B.从地理角度论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C.从文化角度论证中华文明的先进性D.从地理角度论证中华文明的本土性 3.儒学经典《春秋》对吴楚之君,只称“子”,齐晋只称“侯”,宋虽弱小,却称“公”。 践土之盟,明明是晋文公把周天子叫来,《春秋》却说是“天王狩于河阳”。这表明当时儒家() A.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B.主张维护周代的礼乐秩序 C.赞同宋国国君的治国理念D.支持周天子参加诸侯会盟 4.图1为“周公辅成王”画像砖。此类画像砖在东汉以后才大量出现,周公个人的形象不再是先秦、西汉人心目中“践祚当国”、大权独揽的摄政王,而是一位承受先王托孤之重、率领群臣一心扶保幼主的忠厚长者。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图1 A.正统思想的确立B.政治形势的需要 C.抑制王侯的诉求D.社会风俗的变迁 5.匈奴建立的汉赵政权皇帝刘曜曾规定“非宗庙社稷之祭不得杀牛,犯者皆死”;北魏孝文帝曾诏“六月庚午,禁杀牛马”,孝明帝亦重申“杀牛禁”。这能够反映该时期这些少数民族() A.牛耕技术的发展B.统治思想的异变 C.政权更迭的频繁D.经济结构的变化 6.唐朝刘峣上疏:“国家以礼部为考秀之门,考文章于甲乙,故天下响应,驱驰于才艺,不务于德行。”贾至认为科举忽视先王之道,滋生了小人之道,“致使禄山一呼而四海震荡,思明再乱而十年不复。”据此可知,科举制() A.出现了重才轻德现象B.选拔了德才兼备人才 C.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D.反映了价值观的变化 7.据表1可推知,唐代两位史学家在治史上的共同点是() 表1 史学家 主要观点 刘知几 “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史通》 杜佑 “实采群言;征诸人事,将施有政。”-《通典》 A.秉笔直书B.史书官修C.经世观念D.以经释史 8.两税法规定:根据每年政府需要支出的多少来制定税赋的轻重,然后再根据所辖各个州县的人口多少,田亩面积大小以及贫富的差异,合理地分配各自所应征纳的税额。上述规定体现了() A.税收确定原则B.多劳多得原则C.量出制入原则D.效率优先原则 9.宋代,新官上任最长半年内仍可带“新授”等字样,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强调:今后原地方僚属若犯赃罪,路级长贰上任未满百日,州级长贰上任未满一月,因其尚未熟悉新工作,就不必追责,以便展开工作规划。这项举措() A.有利于稳定地方治理秩序B.容易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 C.完善了古代官员选拔制度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0.图2为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所设想的城邦空间体系框架。下图规划() 图2 A.表达了自由宽松的法制精神B.推动罗马居民参与公共事务 C.遵循等级观念培养公民素养D.蕴含对理想政治制度的期许 11.公元前3世纪,人们只要掌握一种语言就可以从罗马一直漫游到印度。从西西里到塔吉克斯坦,国王们在努力应对统治多民族国家所带来的挑战,而极具开拓性的希腊阿尔戈英雄们则探险到了印度洋和非洲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