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秘密级事项管理★启用前 湖南省2025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 历史模拟试题(二) 本试卷共19题,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面为某文化遗址中的石城分布图。该遗址涵盖陕北、晋北、内蒙古中南部等地区,遗址中的石城都有防御性的坚固的石砌城墙,这一文化形成的时间正好与“仰韶温暖期”相吻合。该文化遗址可用于说明 A.早期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B.黄河流域是中国农业的起源地 C.气候变化影响人类文明发展 D.东西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有限 2.汉代漆器上往往刻有该器物的监造人员及制造工匠姓名的题字。根据这些铭文可知,制造漆器的工种包括素工、髹工、上工、铜扣黄涂工、画工、雕工、造工、清工等,监造人员有护工卒史、长、丞、掾、令史等,合计名称达十余种,故有“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的说法。材料说明,汉代 A.政府对工匠的要求较苛刻 B.手工业生产效率十分低下 C.统治阶级的生活奢靡腐朽 D.手工业生产技术有所发展 3.魏晋时期,匈奴人刘渊乃“冒顿之后”,刘渊将国号定为“汉”,又因为平阳乃“陶唐旧都”而迁都平阳;北魏中书令高闾指出,“居尊据极,允应明命者,莫不以中原为正统,神州为帝宅”,奏请孝文帝迁都洛阳。对此解释合理的是,魏晋时期 A.北方政治环境比较动荡 B.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增强 C.民族交融趋势显著增强 D.宗法思想在魏晋得到强化 4.唐代大儒韩愈曾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宋代的士大夫们也认为“《六经》是三代以上之书,曾经圣人手,全是天理”,研究经典、讨论经典、解读经典成为热潮。这些现象的出现 A.折射出儒学地位的动摇 B.反映出儒生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C.有利于儒学道统的传续 D.体现了士大夫对君主的责任感 5.明末小说集“三言两拍”中大量展现了文人弃儒经商、士商混杂的社会风貌,如“江湖上做些买卖,也是正经”“经商也是善业,不是贱流”“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这从侧面说明 A.明末的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B.西学东渐冲击了传统文化思想 C.抑商政策与社会发展潮流相悖 D.文学作品改变了社会思想观念 6.下表所示为洋务运动中赴美留学的120名幼童学成归国后从事职业的情况(部分)。 职业 铁路工程师 铁路官员 政府官员 外交官 海军 教师 人数 7 11 9 12 19 2 职业 总理 矿业工程师 律师 商人 医生 电报工作者 人数 1 7 2 6 6 14 注:个别留学生一人多职。 据此可知,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 A.加快了科举制被废除的进程 B.推动了中国教育发展 C.向欧美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 D.适应了中国社会转型 7.下面为1840—1910年辽宁省人口统计图。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饮食结构的改善 B.近代医疗水平的提高 C.关内民众的大量迁入 D.东北社会环境的稳定 8.1926年10月,某宣传决议案中提出:衡阳、常德各为湘南、湘西数十县交通枢纽,应各办日报一种;此后各城市广设文化书社,流通本党书报及各新文化书报;各县党部应各办刊物一种,周刊、旬刊、月刊或年刊。该决议案旨在 A.宣传国民党的政治主张 B.动员民众参与国民革命 C.加强对民众思想的控制 D.维护国共两党合作关系 9.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谈不上“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解放中国人民的生产力,使之获得充分发展的可能性,有待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