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忆读书(第二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能根据要求梳理文本信息,了解作者的读书经历,说出作者对“好书”的看法。 语言运用:能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交流对“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这句话的体会。 思维能力:能对作者的读书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 审美创造:理解读书的好处,明确应该多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要求梳理文本信息,了解作者的读书经历。 教学过程: 活动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忆读书》。(教师板书课题。)上节课我们反复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运用表格、时间轴、图示等各种方式梳理了作者冰心一生读过的书。大家发现因为课文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所以同学们觉得用时间轴的形式更适合来梳理这篇课文。 (课件出示上节课学生用时间轴的形式梳理的课文内容。) 下面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作者冰心在不同的时期都读过哪些书?指名回答。 2.启发学生思考:这样的读书经历,你们有发现吗? 指名回答。(反复读)请你写在黑色卡纸上。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写在卡纸上。反复读 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反复读的依据,画下来。 学生浏览课文,在课文中画出依据。 预设学生回答:《红楼梦》是我在十二三岁时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所包含的一个朝代和家庭兴亡盛衰的滋味。 (3)启发思考:为什么她会反复读一本书呢?指名回答。(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收获。) (4)教师小结:我们通过在课文中找出发现的依据,提取了信息,加深了理解,了解了作者冰心不一样的读书经历。 教师将学生完成的写有“反复读”的卡纸贴到黑板上。 3.导入新课。下面我们各小组一起去找发现,来全面深入地了解作者冰心的读书经历。 活动二:小组交流,完善读书经历 提出学习任务。请同学们进行小组分工,组长负责记录全组的发现,写在这张汇报单上,组员要在书中找到发现的依据,画下来,然后再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 各小组交流学习。 小组汇报。 1.预设第1小组 (1)你们组有了哪些发现? 组长汇报: ①带着情感读 ②一知半解地读 ③比较着读 (2)从哪发现的?请组员依次补充发现的依据。 组员1汇报: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后来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所以,我们发现冰心是带入情感来读书的。 ①你想在这张卡纸上写什么?(带着情感读)写下来。带着情感读 ②有相同发现的同学有补充吗?同学们,再读读这一句,看看还有新的发现吗?他是一口气读完的吗?(不是,是读了,丢下,再读,再丢下。)你概括概括,这是怎样读?(断断续续地读)写下来。断断续续地读 ③教师指导:同学们,关注的信息不一样,把握的要点也就不一样。一处依据,我们竟有了两个发现,对课文的理解越来越深。 组员2汇报:我决定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 你想在这张卡纸上写什么?(一知半解地读)写下来。一知半解地读 组员3汇报: 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繁琐的《封神榜》,看了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 ①你想在这张卡纸上写什么?(挑选、比较读)写下来。挑选、比较读 ②为什么要挑选、比较着读书?(能看到好书)冰心奶奶多么会读书啊! 深入交流“一知半解地读”。 我决定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