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悬泉置出土的汉简文书载有“月氏、乌孙使者入关,皆持符传,依律受廪(官府发 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第二次模拟考试 放口粮)”《汉书·西域传》记载:“自宜帝时,匈奴日逐王降汉,始置西域都护, 统领南北道三十六国”。材料说明当时政府 历史 A.设置军政机构管辖西域族群 B.通过军事征服实现民族交融 本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答题时长75分钟。 C.开通丝绸之路加强民族交往 注意事项: D.组织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量 1,答题前,考生须将自己的个人信息填写于试卷和答题卡指定位置,并按要求粘贴 4.右图是隋朝粮仓分布示意图,据图 条形码。 可知隋朝 2.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超出作答区域的答案无效:在试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长 A.粮食储备主要来源于江南地区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B.黄河流域为主要灾害频发区 C.粮仓位置受政治经济因素影响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粮仓 江 D.依托水运构建完备救灾体系 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5.1269年,忽必烈颁发诏书,推行国师八思巴以藏文字母为基础创制的蒙古新字,用 1.大议口文化晚期遗址出现了墓葬新形式。其中1号墓,男性遗体放于慕穴正中,女 于拼写蒙古语、汉语、畏兀儿语等“一切文字”,国家政令“并用蒙古新字,仍各 性则在正穴扩出的一个小长方坑中,1、13、35号三座墓,随葬品的放置多数偏于 以其国字副之”。此举反映了 男性一侧。其他男性墓葬中以石斧、石儕等生产工具为主,女性墓葬以纺轮、装饰 A.汉字逐步向字母文字发展 B.蒙古语言文字在全国普及 品为主。由此可见,该遗址 C.藏传佛教主导地位的确立 D.统一进程下民族文字交融 A.凸显母系氏族特征 B.生产活动出现性别分化 6.1863年,张斯桂在给《万国公法》作序时,将西方列强比作“春秋时大列国”,认 C.处于早期国家时期 D.贫富分化明显阶级出现 为中国“为首普之区”“万国来王”。曾纪泽日记中土耳其公使“称中国为天朝”, 2.右图为1965年成都市出土的战国铜壶。 天的江5 “欲得天使俯临其邦”。两者共同之处在于 在仅有40厘米高的铜壶壶身上,刻画了 A.通过传统天下观解读国际关系B。主张以“中体西用”开展外交 两百多个不同的人物形象,通体用嵌错 C.试图恢复天朝上国的宗藩体制D.认识到主权国家平等交往原测 法记录了贵族生活场景,该铜壶可以 7.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审理“清朝知县姚荣泽杀害革命党人”一案,司法总长伍 ①印证巴蜀地区的战争方式 廷芳坚持按西方司法程序审理,反对沪军都督陈其美“以军法速决”。虽然法庭判 ②反映青铜工艺的最高水平 处姚荣泽死刑,但陪审团慕请大总统减轻处罚,袁世凯上任后以总统特救权免除死 ③折射耕战结合的思想观念 刑。这反映了民国初年 ④还原礼崩乐坏的社会状况 A.“司法独立原则”得到完全贯彻 A.①② B.①③ B.革命派法治与效率立场存在分歧 C.③④ D.②④ D可罗z分心 C.治外法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战国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 D.军政势力阻碍民国近代法制建设 历史试题第1页(共6页) 历史试题第2页(共6页)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 参考答案 1、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B B A C D A B B 9 10 11 12 13 14 15 16 A D C C B D D A 二、非选择题 17.(1)趋势:周期性循环;由户口原则向村落、田亩原则的演变。(5分) (2)意义:强化皇权对乡村的控制;维护社会稳定与秩序;保障赋役与土地制度的实施 ;促进文化与教育的传播。(8分) 18.(1)原因:驻日公使依据法律程序处理案件;清政府外交策略务实灵活;清政府以 国力优势向日方施压;双方倾向通过外交途径解决矛盾。(7分) (2)主要认识:主张全民族抗战;支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呼吁国共两党加强合作;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