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春“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 高二期中联考 历史试题 命题学校:龙泉中学 命题人:高一历史备课组 审题学校:襄阳四中 审题单位:圆创教育研究中心 考试时间:2025年4月24日 考试用时: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 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 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1.屈家岭文化是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杰出代表。考古发现的乳钉塔 形陶器(见图1),高2米左右,中部和下部外表饰满附加堆纹。有人称之为“巨 型陶祖”,应为祖先祭祀崇拜物,在中国的祭祀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据此可 知,屈家岭文化 A.制陶技术领先 B.已有原始礼制 C.审美观念盛行 D.出现社会分化 2.据史料记载,北魏贺狄干因为通晓《论语》《尚书》诸经,举止风流,有似儒者,太 图1 武帝拓跋焘“见其语言类中国,以为慕而习之,故忿焉,既而杀之”。北魏孝文帝 迁都洛阳后,推行一系列汉化改革,大踏步地实现社会体制与观念的汉化。这一变化表明北魏 A.中外文化融合互补 B.消除了北方民族矛盾 C,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D.存在扬胡抑汉的倾向 3.唐都长安城内,帝王居住的宫城如同北极星周围的紫微垣,皇城象征着地平线上以北极星为圆心的天 象,拱卫皇城及宫城的廓城则象征着大周天。城内建筑宫殿地势最高,政府机关次之,寺观和官僚住宅 又次之,一般居民等而下之。这种设计主要反映了唐代 A.商品经济繁荣与市民阶层崛起 B.皇权至上天人合一的政治理念 C,注重城市防御功能的设计意图 D.融合多元文化特征的开放格局 2025年春“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高二期中联考历史试题第1页(共6页) 4.宋元时期,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中心,大型远洋航船装载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同时来自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地的香料及珠宝等商品也大量流入中 国,时人称市舶司收人是“军国之所资”。据此可推知,宋元时期 A.科学技术助推海外贸易繁荣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外贸税收成为国家重要财源 D.陆上丝绸之路基本阻断 5.图2所示为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境内长城遗址及相应时期气候特征,古长城遗址分布在大青山 (阴山山脉中段)南北两侧。这说明 112 114 42 山 朝代气候 乌兰察布 。城市 山脉 战国暖湿 地级界 北魏暖湿 ·战国长城 金代冷湿 北魏长城 明代冷干 金代长城 。大同 409 ■ 明代长城 图2 ①气候变化决定长城位置的变迁 ②用险制塞是军事布防的重要依据 ③气候影响民族文化碰撞和融合 ④长城军事防侮功能阻断边境贸易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6.从19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中国官绅围绕是否修建铁路的问题争论不已。赞成意见主要认为 方便货物、人员、信息流动,刺激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抗敌卫国;反对意见主要是“资敌、扰民、夺民生 计”。这些争论本质上反映了 A.中国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B.中国近代化停滞不前 C.近代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D.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 7.1919一1920年,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学者先后成立了工读互助团。他们主张劳心与劳力、工与读相结 合,办成“人人工作,人人读书,各尽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