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 北京的春节 教学策略 1.字词学习:本课要求会写15个字,在教学的过程中,可结合词语和具体的语段展开教学,把本课的字和词语分类识记,如“拌、眨”都是动词,“饺子、鞭炮”都是名词。“拌、眨”这两个动词可利用形旁表意的特点进行归类识记,同时通过肢体动作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写字时,可重点指导易写错的字,如 “醋”字的左半部分不能写成“西”。 2.阅读理解:文中列举了许多北京过春节的习俗,趣味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初读课文后,可以让学生谈谈北京的春节给自己留下的整体印象,再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表达运用:先通过自主读文来感知文本,再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触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让学生大胆交流生活中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在这种对话中不断感悟,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通过课文和课文后的“阅读链接”的对比阅读,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搜集关于春节及春节习俗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第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蒜、醋、饺”等15个字,会写“饺子、鞭炮”等20个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锣鼓喧天辞旧岁 爆竹动地迎新春 春节 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谁来说说你家是怎样过春节的?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民风民俗。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北京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热情 自傲 饺子 万象更新 鞭炮 眨眼 通宵 间断 万不得已 截然 燃放 小贩 摆摊儿 彼此 贺年 骆驼 恰好 一律 彩绘 分外 认读词语 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 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热闹 忙碌 喜庆 团圆 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快速地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围绕春节都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然后以四个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合作填表。 汇报交流 时间 风俗习惯或人们的活动 腊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小年 放鞭炮、吃糖 除夕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正月初一 拜年、逛庙会 元宵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小孩上学、大人做事 时间顺序 请大家品读文中自己喜欢的描写春节中重要日子的文段,并试着背一背。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老北京春节习俗的?作者主要介绍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老北京的春节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北京的春节,感受北京春节的习俗和它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研读赏析,感受年味 默读全文,思考:老舍先生为我们展示了许多北京过春节热闹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幅? 小组研读 阅读要求: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画出最能表现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交流体会 体会年前的忙碌。 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里,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些日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