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交流平台 交流内容:回顾、交流课本列出的开头和结尾,发现这些开头和结尾的特点,再找一些你认为写得好的文章,把开头和结尾列出来,和同学一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十六年前的回忆》以时间开头。强调1927年4月28日令“我”永远难忘的原因,在文中起到强调的作用。一个重要的时间,往往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个时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事情?这一课的结尾再次强调这个时间,首尾呼应,强化主题,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藏戏》一文以三个反问句开头,在问句中强调了藏戏的三个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以提问的方式来开头,可以引发读者思考,大大地吊起读者的好奇心,表达对藏戏的推崇之情。 《草原》开门见山,直接入题,给人简洁明了的感觉。 开头的景物描写有着强烈的“画面感”,就是人们常说的“文中有画”,而这景物描写中也流露出作者的情感。 《匆匆》一文的结尾以问句形式引人深思,既照应了开头,也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慨叹,余味悠长。 《那个星期天》的结尾含蓄深刻,引人深思。 用光线的变化说明一天的结束,“一派荒凉”一语双关,不只是写环境,也是写“我”的心情。这一幕永远留在了“我”的回忆中,余味无穷。 我喜欢的开头和结尾: (开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结尾)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郭沫若《白鹭》 文章的结尾与开头相呼应,开头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结尾照应开头,强调“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开头)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朱自清《匆匆》 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燕子、杨柳、桃花描绘季节更替,表明大自然的枯荣是时间飞逝的痕迹。 (结尾)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宗璞《丁香结》 用反问结尾,引发对人生的思考感悟。 词句段运用 读下面的诗句,联系你读过的古诗,说说有哪些事物在诗中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这三句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将事物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第一句出自清代郑燮的《竹石》,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气节。 第二句出自元代王冕的《墨梅》,赞美了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第三句出自宋代苏轼的《赠刘景文》,盛赞了在寒风中傲霜挺拔的菊枝,表达了诗人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 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的事物还有莲花、菊花、松柏等,例如: 莲: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寒菊》 竹: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郑燮《新竹》 松柏:岂不罹(lí)凝寒 松柏有本性。 ———刘桢《赠从弟》(其二) 联系课文想一想:下面的外貌和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如果删去这些内容,是否会影响文章的表达效?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以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然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坚强的革命者,看到了一位慈祥的父亲。 扁鼻子军官的目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他向前弓着身子,伸出两只大手。啊!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