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3节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第2课时) ———温度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探索物质变化和性质的方法 / 让教学更有效 【复习】下列描述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描述化学性质的是 。(填序号) 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钢铁易生锈 ③电灯发光 ④煤气燃烧 ⑤镁能燃烧 ⑥氧化铜是黑色粉末 ⑦冰雪熔化 【答案】③⑦;①②⑤ 一、创设情境,激发疑问,引入学习任务 【引入】水的三态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可以通过什么办法使水发生 三态变化? 二、新知展开,围绕任务,引导问题解决 我们给冰块加热,冰块吸收热,逐渐熔化成水。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不断升高,最后沸腾,水变成水蒸气,这是因为熔化和沸腾需要从外界吸收热。反之,高温的水蒸气冷却,水蒸气放出热,逐渐液化成水,甚至凝固成冰,这是因为物质液化和凝固时要放出热。 (一)温度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分析】 给冰块加热,冰块吸收热, 冰熔化成水。 水继续加热,温度不断升高 水变成水蒸气, 水蒸气冷却,水蒸气放出热, 水蒸气液化成水, 水继续冷却,温度继续, 水凝固成冰 【结论】 当温度改变时,物质会发生物理变化,如物质的状态、密度等发生变化。 【过渡】 温度的变化除了会使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是否也会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 【探索活动】 1.取5g硫酸铜晶体放入蒸发皿中。 2.用酒精灯边加热边移动,控制温度,观察硫酸铜晶体颜色变化等反应完全后, 停止加热。 3.将固体移入烧杯中,用滴管逐滴加入少量水,观察固体颜色的变化。 4.继续往烧杯中加20 mL水,待固体完全溶解后,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 【实验现象】 1.第二步现象,蓝色的晶体变成白色粉末。 2.第三步现象,白色粉末变成蓝色晶体。 3.第四步现象,生成蓝色溶液温度计示数升高。 【实验分析】 加热硫酸铜晶体,蒸发皿内蓝色硫酸铜晶体变为白色无水硫酸铜,这个反应 需要从外界吸收热。 往白色无水硫酸铜粉末中加水,温度升高,表示此反应会放出热。 【实验结论】 当温度改变,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伴随着能的转化。 化学能 热能 热能 化学能 (二)探索物质变化和性质的方法 【阅读】图3.3-8物质变化的现象 【思考与讨论】以上过程,物质是否发生了变化?依据是什么? 树叶变黄是由于叶绿素分解了、硝酸银溶液与碘化钾溶液发生反应是由于生成黄色沉淀,所以属于化学变化,“钢水”出炉,温度下降,发生了凝固,属于物理变化。 物质发生变化,尽管现象不同,但许多变化都伴随着一个或多个现象。 【探索活动】 1.分别取少量的铁丝、铜片和镁条,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 铁丝呈银白色,颜色较暗;铜片呈紫红色;镁条呈暗灰色或灰黑色。 2.用砂纸轻轻打磨铁丝、铜片和镁条,观察并记录它们的颜色和状态。 铁丝光亮,呈银白色;铜片有紫红色光泽;镁条有银白色金属光泽。 3.试一试,用手能否折断少量铁丝、铜片或镁条,观察并记录现象。 铁丝、铜片或镁条都能折断。 4.将1 cm长的铁丝、铜片和镁条分别放入3支试管中,再向3支试管中 各倒入少量白醋,观察并记录现象。 铁丝逐渐溶解,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逐渐变为浅绿色;铜片没有变化;镁条溶解,表面有大量气泡。 【问题讨论】 哪些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哪些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请说出判断的依据。 【现象分析】 1.铁丝表面有红褐色锈迹,铜片表面有绿色锈迹,镁条成黑灰色均为固态。 2.打磨后,铁丝和镁条都呈银白色,铜丝为红色,均为固态。 3.能折断,来回折后,会发热。 4.铁丝和镁条表面产生大量气泡,镁条产生气泡的速率更快。铜片表面无明显现象。 【归纳总结】 打磨金属弯折,金属铜片,放入白醋中均属于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铁丝和镁条,放入白醋中发生化学变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