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43033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26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09-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2次 大小:1563766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历史,PPT,纲要,中外,必修,高中
  • cover
(课件网)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民族交融,乱中趋统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 东 汉 三国(220-280)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宋 齐 梁 陈 北朝(439-581) 北魏 隋朝统一 南朝(420-589) 西晋 (266-316) 灭 灭 383年淝水之战 北方 南方 绘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脉络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壹 三国与西晋 东晋与南朝 十六国与北朝 政权更迭: 西北军阀董卓火烧洛阳,废立皇帝,此后各路诸侯拥兵自立,后逐渐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199年-200年官渡之战基本上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208年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参战方:袁军约110000人、曹军约20000人 主要指挥官:曹操、袁绍 伤亡情况:袁军约十万,曹军约八千 战争时间:一年零五个月 参战方:孙刘联军5万,曹军20余万 主要指挥官:曹操、孙权、刘备、周瑜 伤亡情况:曹军“伤亡过半”,多为荆州降兵 1.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220-280年) 三国与西晋 1.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220-280年) 东 汉 三国(220-280) 政权 起止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曹操死,三国始 曹魏 刘备 220-265 曹丕 洛阳 孙权 221-263 222-280 蜀汉 东吴 成都 建业 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废汉献帝建立魏国,标志东汉灭亡,正式进入三国时期。 263年司马昭灭蜀汉 266年司马炎建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西晋 司马炎 洛阳 266--316 2.三国鼎立到西晋统一(266-316年) 户数 人口 兵力 魏 103万 443万 60万 蜀 28万 94万 10.2万 吴 52.3万 230万 23万 三国实力比较表 西晋司马氏是在一批士族官僚的支持下,通过政变而取得政权的。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魏帝 “同归于晋” 3.短命西晋(266-316年) (1)五胡内迁 东汉以来,居住在我国西部和北部边疆地区的许多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其中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五族,历史上称为“五胡”内迁(并非只有这五族,只是他们势力相对大些) 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五族内迁后,西晋向其收重税,征兵派役,掠卖人口。由于受到西晋统治者的压迫,由此民族矛盾激化。江统《徙戎论》指出:"戎狄志态,不与华同……士庶玩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於骨髓。" 既有交流也有矛盾 五胡:匈奴、羯、氐、羌、鲜卑 ▲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结合上图及所学,思考导致东汉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徙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气温下降、生存环境恶劣; 统治者对少数民族进行招抚,以补充兵源和劳动力; 有利于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北方陷入少数民族割据混战时期; 北民南迁,有利于江南开发; (2)八王之乱(290-306) 260年司马炎病逝,惠帝即位。惠帝妻贾皇后欲独揽大权与辅政的大臣杨骏发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死杨骏,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其中,历史16年之久。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加剧了社会矛盾。 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趁机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权,相互攻伐。匈奴攻陷洛阳,俘虏晋怀帝(永嘉之乱),316年匈奴攻破长安,西晋灭。 (晋武帝)惩魏氏孤立之敝,故大封宗室,授以职任。 ———《资治通鉴》 八王之乱 晋惠帝司马衷毫无执政能力,西晋中央爆发了争夺实际控制权的斗争,史称“八王之乱”。 王夫之评价:魏削宗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