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49218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部编版)

日期:2025-05-26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2次 大小:2258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2024--2025,中国历史,上册,八年级,学年,24课
  • cover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目标 1.结合史料,了解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史料实证) 2.结合地图和史料,在四次选择中了解战争的进程,分析中国共产党的思考与选择,得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3.通过学习,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认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结合史料,了解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2.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七届二中全会,渡江战役等史事,知道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教学难点: 1.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2.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认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播放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出示歌词聆听、跟唱歌曲课前暖场,拉进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该主题贯穿整节课 战略进攻还是继续防御?1.出示史料,简要介绍战争初期的形势,组织学生思考,此时是进行战略进攻还是继续防御? 2.出示地图《挺进大别山》,从地图中找到大别山的位置,描述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性; 3.根据学生的分析,引导学生感悟共产党的胸怀与智慧。1.完成学习任务一的内容,写出中共的选择,说明理由,并谈谈对共产党的感悟; 2.分析大别山的重要战略位置,感受刘邓大军千里跃进的艰辛与不易,领会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品质。 1.通过背景的铺垫,创设真实、两难的历史情境,在分析中选择,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切身感受中体会中共的精神品质; 2.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分析地理位置感受刘邓大军行军不易,用漫画形象地描述此次军事行动,帮助学生理解该行动的重要军事意义。减租减息还是耕者有其田?1.简要讲述中共在解放区土地政策上所面临的情况,组织学生结合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会做出的选择,并说明理由; 2.出示史料,引导学生分析解放区土地改革对解放战争胜利所起到的作用。1.完成学习任务二的内容,写出中共的选择,说明理由,并谈谈对共产党的感悟; 2.从史料分析中进一步加深对中共土地政策的理解,从材料中感受中共与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军民鱼水之情。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方法,学会多角度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注重相关史事之间的因果联系和土地改革的深层意义,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注重选材的多样性,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使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更丰满,有血有肉有情。创造时机还是等待时机?1.以毛泽东的论断为引子破题,组织学生分析当时全国形势的变化,比较国民党和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面貌,做出抉择,并说明理由; 2.出示地图,引导学生分析如何进行战略布局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1.完成学习任务三的内容,通过分析国共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不同情况,做出选择,并谈谈对共产党的感悟; 2.深度读图,从地图中获取战略决战的方针、策略,感知三大战役的重要意义,体会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智慧和全局意识。1.补充国统区的统治情况,指导学生从国共双方不同的角度分析形势,在对比中感受人心的向背,是扭转形势的关键所在; 2.利用地图前后对比,分析三大决战的作战方针,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感受中国共产党不失时机地抓住了战略决战的机遇,领导的正确性。解放全中国还是划江而治?1.简述国共和谈和国民党的军事行动,组织学生对“划江而治”的后果进行思考; 2.出示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明确渡江战役的意义。1.完成学习任务四的内容,思考“划江而治”的影响; 2.诵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