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 7.1.2 垂线 授课人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等概念,理解垂线的性质,掌握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的结论;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2.通过探索垂线的性质,能解决相关的垂线问题,并能够进行适当的说理.3.通过创设情境,利用变式训练等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爱学、会学且学会,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垂线的概念、画法和垂线的两个性质. 教学难点 垂线的画法;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的理解. 授课类型 新授课 课时 第2课时 教学活动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堂引入】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若∠1=90°,求其他三个角.教师出示问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在练习本上书写解答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是否能够独立完成问题,并且能否较规范地写出解答过程.然后学生口述过程并说明理由. 通过练习,复习上节课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性质,并逐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 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 【探究新知】【探究1】 探究垂线的概念1.学习垂线的概念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教师指出,若两条直线相交,当它们的交角中有一个角是90°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它是直线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形,其交点叫垂足.如图,记作:AB⊥CD,垂足为O.“⊥”是垂直符号.2.发现生活中的垂直实例生活中有许多直线互相垂直的例子,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教师出示图片:学生从中观察互相垂直的直线,然后再举出一些互相垂直的例子.【探究2】 垂线的性质1让学生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的垂线.(1)如图,已知直线AB,分别过直线外一点C和直线上一点D,作直线AB的垂线,你有几种方法?(2)通过上述方法画出的垂线有几条?从中你能发现什么结论?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经过思考、操作,发现对于问题(1)可以有下列两种方法来画垂线:①用量角器;②用三角尺,如图.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后演示课件“用三角尺作垂线”,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画垂线的过程.师生共同总结画垂线的方法:(1)用三角尺:贴直线———过定点———画垂线.用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一贴”,贴住已知直线;“二靠”,靠住已知点;“三画”,画垂线.(2)用量角器.学生通过思考得到:在同一平面内,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注意:①在同一平面内,经过直线上一点或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只能画出一条.②过一点画射线或线段的垂线,是指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垂足有时在射线的反向延长线或线段的延长线上.【探究3】 垂线的性质21.解释概念垂线段:垂线上一点到垂足的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2.问题:(1)如图,在灌溉时需要把河AB中的水引到C处,如何挖渠能使渠道最短?(2)从上述探究过程中你能发现什么结论?学生可以自主探究,如图,先在直线AB上任取一些点,连接这些点和点C,可以发现所连的这些线段中CD最短,此时CD⊥AB,于是找到挖渠方案.3.学生归纳: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要归纳成:垂线段最短.注意:垂线是直线;垂线段特指一条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是指垂线段的长度,它是一个数量,是有单位的. 1.通过探究,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经历探索过程,再发现结论.培养学生归纳探究的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2.引导学生总结画垂线的一般方法.3.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说理能力以及严谨思考问题的能力. 活动三:开放训练、体现应用 【典型例题】例1 如图,已知直线AB,OC交于点O,OD平分∠BOC,OE平分∠AOC.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