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用多种方法识字、写字。 2.通过吟诵、上下文、组词、表演、画画写话理解诗句,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壮丽。 3.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学会运用多种方法,特别是联系上下文方式理解古诗。 通过吟诵感受作者得心情,体会古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了解鹳雀楼,热爱中华艺术瑰宝,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传承。 (教学重难点分析:本单元的阅读素养是: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对于古诗应该多种方法结合帮助理解古诗。特别是想象画面的方法。本单元的课文主题是“感受家乡美景”,都是祖国四方的名胜古迹。因此,感受中华艺术瑰宝———鹳雀楼,传承传统精神:站得高看得远,设为本课教学重点目标。我正在做的区级课题《二十四节气古诗读写诵小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常带领学生吟诵中感受诗人的内心,颇有收效。因此我也常将吟诵迁移到课内其他古诗的学习。通过吟诵来实现感受作者心情设为本课重难点目标。) 教学过程与活动设计: 课前互动:诗意的星空 我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让我们一起在诗意的星空回顾学过的古诗,看图画猜古诗。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单元观念: 这个单元,我们将跟着书本去旅行,感受祖国之美。(出示单元图片)学完我们将举办:“我为家乡来代言”宣讲会。向大家介绍你的家乡。 融景入诗: 第一站我们去———鹳雀楼,在山西省,离我们福建厦门有1730千米,坐飞机也需要将近3个小时而且还得转动车1个多小时。(飞机动态) 了解鹳雀楼 你们去过鹳雀楼么?请你介绍下。你们想了解鹳雀楼的什么?预设:名字?怎么来的?是什么样的? (1)为什么叫鹳雀楼呢?你可以猜猜。据说,有一种叫做鹳雀的水鸟,长得像鹤,嘴长、颈长、腿长著称,它们特别喜欢聚集在这座楼上,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命名为———鹳雀楼。(出示图片) (2)就由鹳雀带我们欣赏这座楼。(播放视频) 师边随视频介绍:这楼有1400年历史呢。这里收藏有许多字画、唐代碑刻,横栏直槛的画使用的是唐代彩画艺术。周围风景秀丽,低头是奔腾不息的黄河。抬头远望是连绵起伏的中条山。鹳雀楼怎么来的呢?这座楼是北周时期,宇文护为了镇守永济蒲州,再黄河东岸建造的。可惜在元初被战火毁坏了,现在看到的鹳雀楼是1997年重新修建的。 (3)你看出它有几层了吗?鹳雀楼外部只有三层,可是,内部有六层,单单楼身高57.4米,相当于我们十多层楼高。 小结:可见鹳雀楼不仅高大壮观、结构奇巧,而且周围风景秀丽。 4.了解作者 但是鹳雀楼名扬四海成为中国四大名楼之一却另有其因。你一定能猜到———(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是的,我们来看看哪四大明楼。(出示图片) 他为会写下这首诗呢?我们来一场时空对话。(播放录音)原来是王之涣罢官游历时写下的所见所感。 走进诗文,放飞想象 活动一、诵读古诗,读准字音 1.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谁能读好题目?(指导朗读题目)登/鹳雀楼 2.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读古诗,要读准字音。(注意读的声调) 指名读、齐读。正音。尽:前鼻,层:后鼻, 活动二、多法结合,理解诗意 前两句: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什么景象?预设:太阳落山,黄河流入大海 2.齐读两句。指导:你怎么知道是太阳?联系上下文或者看图,是落日。在古诗中,常会把落日称为白日。看到怎样的太阳?理解“依”,太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来。依可以组词?依靠,用组词我们知道“依山”是靠着山的意思。 表演“依”:来,三个小朋友举起双手相连,这是大山,把这个道具当成小太阳,它是怎么落下去的?谁来表演?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还看得见它吗?哪个词告诉你最后看不见太阳了?尽。 看到了怎样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