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四年级下册《挑山工》(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挑山工》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习作要求是“学习从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本文是作家冯骥才登泰山时的见闻,他将挑山工和游人的登山进行对比,发现挑山工登山时走的路程比游人长,但速度却并不慢,从而悟出了一个生活的道理:做事只要认定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就能达到目的。作为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本课是巩固单元语文要素、学生自主感悟人物品质的典型范本。 教学目标 1. 随文识记,认识“泰、杖”等5个生字,理解“沉甸甸”“折尺形” 等重点字词。 2. 能结合课文,说说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理解挑山工与游人登山的不同之处。 3. 联系上下文,理解挑山工话中的哲理,感受挑山工身上认定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激发对挑山工的敬佩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梳理挑山工与游人登山方式在负重、路线等方面的差异,理解挑山工登山方式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2.研读挑山工所说的话,理解其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明确学习任务 1. 回顾第七单元围绕“美好的品质”这一主题开展的“寻找成长的力量”活动,展示学生制作的成长力量卡。 2. 引出本节课任务: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围绕“寻找成长的力量”这个主题,学习第25课《挑山工》,从挑山工身上去感受品质。 3. 板书课题,理解“挑山工”的职业特点。 4.默读阅读提示,明确本节课有两个学习任务:了解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理解挑山工话中的哲理。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回顾“寻找成长的力量”活动,展示学生制作的成长力量卡,唤醒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将本单元对美好品质的探索与本课的学习自然衔接;通过默读“阅读提示”获取学习任务,渗透“从‘阅读提示’中明确学习目标”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积累自主学习经验。 二、通读课文,了解登山方式 1. 根据学习提示,开展自主学习。 2. 随机出示两位学生的成长力量卡,拿到展示台,进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结合两位学生的填写,相机概括挑山工与游人登山时的不同之处并板书: 挑山工肩膀上有挑子,游人肩膀上没有挑子; 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线,游人直往上走; 挑山工一个劲往前走,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 3.感受挑山工与游人登山时负重的不同。 “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扁担两头的绳子挂着沉甸甸的货物。” (1)围绕“沉甸甸”展开想象,沉甸甸的货物可能会是什么? (2)图片欣赏各种沉甸甸的货物,说说自己的感受。 (3)朗读体会。 4.感受挑山工与游人登山路线的不同。 “他们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从台阶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到了台阶右侧,就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每转一次身,扁担换一次肩。” (1)理解折尺形路线,请学生在“成长力量力量卡”上画一画,请一位学生上台画。 (2)看着黑板上的路线图,说一说折尺形路线怎么走?引导学生发现需要多次“转身”,相机板书:转。 (3)欣赏泰山台阶图片,教师介绍:泰山高1545米,有7863个台阶。 (4)提问:挑山工要转多少次,算得清楚吗?无数次的“转”,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5)现场采访“挑山工”: 采访一:“别人都走直线,您这样转来转去,走的路程不是比别人更长了吗?”引导学生抓住路线的好处,体会其蕴含着挑山工的智慧。 采访二:“这么高的台阶,您究竟是靠什么撑到了山顶上?”引导学生体会挑山工顽强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设计意图】本环节围绕文本开展“读、写、交流、感悟”一系列层层递进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与交流中梳理关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