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13498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真题汇编 专题15 古诗文阅读 —(含答案)

日期:2025-05-20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试卷 查看:68次 大小:10155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4-2025,答案,阅读,诗文,专题,学年
  • cover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真题汇编 专题15 古诗文阅读 一、古诗文阅读 (2024六下·邛崃期末)古文阅读。 兄弟争雁 昔人有睹雁翔者①,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②。”其弟争曰:“舒雁③宜烹,翔雁宜燔④。”竞斗而讼⑤于社伯⑥。社伯请剖雁,烹燔⑦半焉。已而⑧索雁,则凌空远矣。 【注释】①有……者:有个……的人。②烹:煮,烧。③舒雁:栖息的 雁。④燔:烤。⑤讼:争辩是非曲直。⑥社伯:相当于现在的村长。⑦烹蟠 半焉:一半煮,一半烤。⑧已而:过了一会儿。 1.解释加点的字。 将援弓射之    翔雁宜燔    2.结合注释,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2024六下·钱塘期末)请认真阅读小古文《夔有一足》并完成相应的习题。 夔①有一足 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菱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②。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注释】①夔(ku【):我国见谐记载最平的音乐家,以精通音乐著称。②乐正:古代宫名,负黄音乐寧务的官员。 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 A.吾/闻夔一足,信乎? B.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 C.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 D.故/君子曰:夔/有一足。 4.下列句子中的“足”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吾闻夔一足 B.何故一足 C.夔一而足矣 D.非一足也 5.“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这句话的意思是:   。 6.这则故事告诉我们(  )。 A.不能断章取义。 B.人要有一技之长 C.要善于评价他人。 D.做事要实事求是。 (2024六下·梁子湖期末)文言阅读 人初生时,饥不能自食,寒不能自衣。父母哺乳之,怀抱之。有疾,则延医诊治。及年稍长,又使入学。其劳苦如此。为子女者,岂可忘其恩乎? 【注释】延:请 及:等到 7.“父母哺乳之,怀抱之”中,“之”的意思是(  )。 A.到,往 B.助词,的 C.代词,代指刚出生的人 D.代词,代指“我” 8.联系注释和上下文,翻译句子。 为子女者,岂可忘其恩乎? 9.文中写了父母养育子女的辛劳,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简要写一写你父母的辛劳体现在哪些地方。 (2024六下·望奎期末)文言文阅读。 阅读《两小儿辩日》回答下题。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0.解释下列画线词语。 日始出时去人近:   。 如探汤:   。 11.翻译下列句子。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2.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13.“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14.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2024六下·潜江期末)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北人不识菱①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②于南方,席上啖③(dàn)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④强⑤(qiǎng)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即菱角,水生植物的果实,鲜嫩时可作水果吃。②仕(于):(在)……做官。③啖:吃。④坐:因为。⑤强:硬要。 15.据词定义,与“其人自护其短”的“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短兵相接 B.短斤缺两 C.扬长避短 D.纸短情长 1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7.你从短文哪些地方看出“北人不识菱”?用文中的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