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杜甫《无家别》 繁盛 破败 以上两首诗都是杜甫所作,其中“开元”和“天宝”都是唐玄宗的年号。结合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一:这两首诗分别反映了怎么样的社会现象? 问题二:为什么唐玄宗在位时期社会局势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汇报人: 小美 课标要求:了解安史之乱、黄巢起义、藩镇割据、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等基本史事,通过从节度使到藩镇割据的发展过程,认识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延续。 核心素养: 1.了解安史之乱、黄巢起义、藩镇割据、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等基本史事,认识唐玄宗晚年与唐朝后期的腐败。(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通过从节度使到藩镇割据的发展过程,认识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延续,这一局面不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从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而衰的轨迹,引导学生认识到国家兴衰与领导人有直接的关系。(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CONTENTS 目录 五代十国:乱世的割据与更迭 03 黄巢烽火:唐王朝的风雨飘摇 02 盛世裂变:安史之乱的祸起萧墙 01 盛世裂变 壹 ———安史之乱的祸起萧墙 含义: 安史之乱:是755--763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向唐朝中央政府发动的、争夺权力的战争。 (安禄山)益肥壮,腹垂过膝,重三百三十斤。……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风焉。 ———《旧唐书·安禄山传》 安禄山(703年-757年),本姓康,后改姓安,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粟特族。唐朝时期藩镇、叛臣,安史之乱的主要发动者。他精通多国语言,骁勇善战,因战功和贿赂官员获得唐玄宗宠信,后起兵叛乱,攻占洛阳、长安,自立为帝,最终被其子安庆绪所杀 。 盛世裂变--安史之乱的祸起萧墙 问题探究一:安史之乱为何会爆发?(安史之乱的背景) 唐玄宗在位后期, 沉湎于享乐,怠理朝政。他重用的杨国忠把持大权,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使朝政黑暗腐败。 相关史事 V S 姚崇 宋璟 李林甫 杨国忠 唐玄宗在位前期与后期任用的宰相对比 “整顿吏治,发展生产” “营私舞弊,排斥贤能” 材料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 盛世裂变--安史之乱的祸起萧墙 ①:唐玄宗末年,朝政腐败,奢侈之风日盛。 材料三: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 以至百姓多迁徙流亡。 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唐)杜甫 材料二:从713—755年,唐对吐蕃用兵26次,对突厥用兵12次,对契丹用兵9次,对南诏用兵6次,……在这些战役中,唐朝军队是经常吃败仗的……再有其他方面的部族的反抗斗争,唐朝的边境局势是烽火不断,战火连棉。 ———李飞《安史之乱背景分析》 问题探究一:安史之乱为何会爆发?(安史之乱的背景) 盛世裂变--安史之乱的祸起萧墙 ②边疆形势日趋紧张。 ③民众不堪重负,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天宝十节度使图 边镇兵:49万 中央军:9万 材料五:安禄山兼任平卢、范阳(幽州)和河东三镇节度使,军队人数达15万人。他手握重兵,野心膨胀,与中央矛盾逐渐加深。 材料四:唐朝在边境和重要地区设置军事重镇,称为藩镇,藩镇的长官即为“节度使”。节度使权力极大,不仅掌握庞大的军队,而且兼管辖区的行政和财政。天宝年间,边镇兵力达50万,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 ———《新唐书》 问题探究一:安史之乱为何会爆发?(安史之乱的背景) 盛世裂变--安史之乱的祸起萧墙 ④中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