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5月高三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8分) 1.《史记》载(前705年)山戎越燕而伐齐”;《春秋》载(前664年)齐人伐山戎”。据现有研究成果,分布于燕北辽西一带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即为山戎遗存。目前,在天津、北京及河北唐山等地均有属于夏家店上层文化的青铜器出土,很多青铜是仿照中原青铜礼器而铸造的。据材料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区域文化交融根源于民族征伐 B.山戎长期直接统治京津冀地区 C.考古发现比文献记载更加可信 D.华夷一体的文化格局初显雏形 2.秦汉有一类自名为“质日”的简牍,其书写干支,并在干支下简略记事。史学界对其的理解有历谱说、日记说、官文书说、私人文书说等多种观点。关于质日”的学术争议说明() A.历史解释带有主观色彩 B.历史叙述存在多样特征 C.历史研究难以找出真相 D.史料缺乏导致学术争议 3.贾思勰编撰《齐民要术》的标准有三:农业及食品加工存储技术属于“资生之业”,要“靡不毕书”;对尚未引进的国外作物仅存其名目() A.革新传统农业技术 B.倡导农业立国精神 C.推动中外文化交融 D.增益国家粮食安全 4.据《宋史·食货志》载,“琼管奏:海南收税,较船之丈尺谓之'格纳'......贾物自泉福、两浙、湖广至者,皆金银物帛,值或至万余缗;自高、化至者,唯米包、瓦蕃、牛畜之类,值才百一。而概收以丈尺,故高、化商人不至,海南遂乏牛米。请自今用物贵贱多寡计税,官给文凭,听其具实报纳”。这表明当时() A.政府重视规范民间贸易 B.税收方式影响百姓生计 C.不同地域经济互补性强 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5.文学创作是时代思潮的一面明镜,社会思潮的任何一次波动都会给这面明镜带来一圈圈涟漪。晚明文人袁宏道论诗,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这一主张() A.具有早期思想启蒙的性质 B.受到西学东渐现象的影响 C.宣告宋明理学地位的丧失 D.带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6.1842年8月,英国军舰攻入南京下关后,英军要求谈判。钦差大臣耆英建议道光帝“藉此转机,速为招抚”,道光帝“不得不勉允所请”,订立条约,以“聊为羁縻外夷之术”。这反映了() A.中国开启了近代外交 B.英国商品输出的意图 C.两种文明形态的冲突 D.清朝近代海防的落后 7.如表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 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 行业 1912年 1920年 发展速度 (1912年=100) 平均增长率 /% 棉纺织业 华商纱厂纱锭数/枚 509564 1598074 313.6 12.1 华商纱厂布积数机数/台 2616 6675 255.2 11.0 面粉业 华商厂产量/万包 1966 8316 423.0 19.8 火柴业 华商厂资本额/万元 361 746 206.6 10.9 电力业 华商厂发电容量/千瓦 12013 29602 246.4 11.9 水泥业 启新厂产量/吨 59405 109741 184.7 8.0 A.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B.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C.实现了行业和地区的均衡发展 D.受到特殊的内外环境的影响 8.1940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敌后大城市工作的通知》(第一号),要求全党同志认识抗日战争没有长期艰苦城市工作的配合,最后的胜利是不可能的。10月2日,中共中央又发出关于开展华北敌后大城市工作的指示。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A.致力于推动工作重心的转移 B.努力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C.对民族战争形势认识的深化 D.根据主要矛盾变化调整政策 9.下图为我国20世纪的两次产业和人才战略大转移的图示,这两次转移的主要相同之处是 A.制止了外敌入侵 B.实施西部开发 C.促进了民族团结 D.扩大国内市场 10.1980年,我国加入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至1997年,该组织共向我国农业发展提供2.61亿美元的优惠贷款,遍及12个省、95个贫困县(市)。2018年,我国在该组织设立南南合作专项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