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100959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 同步学案

日期:2025-09-23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92次 大小:52483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3课,罗斯福,新政,同步,学案
  • cover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 学习目标: 1.了解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的背景、表现;理解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特点和实质;了解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内容、特点,认识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历史作用;通过对罗斯福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2.结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有关内容,了解经济危机的时代背景,知道经济危机的原因;根据经济危机的特点,展示适当资料、图片,了解危机的危害及影响,认识到罗斯福新政所处的严峻形势;探讨罗斯福新政的特点、目的、措施及其成效,客观地评价罗斯福新政。(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介绍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资本家却人为故意大量销毁产品,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通过对罗斯福个人魅力的了解,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唯物史观) 重难点: 1.重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实质;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2.难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知识梳理: 一、从繁荣到危机———经济危机(1929———1933年)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直接原因: 生产相对过剩 (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股票暴跌) 2.特点:①范围广;②时间长;③破坏性大 3.范围: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4.影响:①工人大量失业,劳动人民生活恶化,流离失所。 ②销毁商品、生产破坏。③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造成各国社会的动荡不安。 三、罗斯福新政(1933年) 1.开始: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施新政 2.目的:消除经济危机(直接) 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根本) 3.特点(手段、新在何处):国家干预经济 4.主要措施 (1)整顿金融体系。通过《紧急银行法案》,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 (2)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公平竞争,协调各部门的活动;规定最低工资、限制工时;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一定范围内维护工人利益 (中心措施:《国家工业复兴法》) (3)调整农业政策。通过《农业调整法》,调整生产和销售,限制产量,保护农产品价格 (4)推行以工代赈,兴建大量公共工程,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 (5)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应急的救济机构等,稳定社会秩序 5.实质: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6.意义:(1)积极:①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工业和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②增强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 ) (2)局限:未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问题探究: 1.罗斯福新政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提示:①立足国情,实事求是;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③遵循客观经济规律;④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⑤勇于探索创新;⑥关注民生;⑦走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发展道路等。 2.比较美国罗斯福新政与苏俄新经济政策有何异同? 提示: 相同点:①都是在国家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推行的;②都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③都缓解了危机,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巩固了统治。 不同点:罗斯福新政中的“新”是国家干预经济;苏俄新经济政策中的 ”新“是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练习巩固: 基础题 1.“资本生产过剩;企业公司过分扩张;由于分期付款购买和股票市场利润购买造成的商品生产过剩,对许多商品保持人为价格;对欧洲贸易的不景气状况。不管有多少高级财政人员声称百事顺遂,不管胡佛总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