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104339

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同步练习(含答案)

日期:2025-09-22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72次 大小:64862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9课,西夏,北宋,并立,同步,练习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同步达标 核心知识点———辽与西夏的建立 1.南宋《契丹国志》中记载太祖(耶律阿保机)曰:“我为王九年,得汉人多。请帅种落居古汉城,与汉人守之,自为一部。……其后,太祖击灭七部,复并为一。”这段文字记述说明( ) A.汉族人帮契丹灭南宋 B.汉族与契丹战争不断 C.契丹被汉族同化 D.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 2.元昊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少数民族首领。他建立政权后采取的统治措施包括( ) ①定立官制、军制和法律 ②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 ③大力发展科举制度 ④创制西夏文字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核心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3.《宋史》记载:“时累年兴师,千里馈粮,居民疲乏,太宗亦颇有厌兵之意。”据此可知,宋与辽议和的主要原因是( ) A.宋朝国力较弱 B.宋军粮草不继 C.宋朝官民的厌战情绪 D.宋太宗畏惧战争 4.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材料提及的“誓书”是( ) A.宋夏和约 B.澶渊之盟 C.宋金和议 D.唐蕃盟约 核心知识点———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5.“今岁西戎背世盟,直随秋风寇边城”出自苏舜钦的《庆州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出自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这些诗都写了( ) A.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关系 B.北宋与辽国的友好外交关系 C.北宋与金朝的经济文化往来关系 D.北宋与南宋的澶渊之盟关系 6.北宋面对契丹、党项等少数民族进攻,本身军事力量不足以应付,便采用多种方式加以回应。其中哪一种方式曾有效平息了与党项之间的纷争,使双方维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 ) A.封锁边境:断绝与党项的接触 B.外交结盟:联合西域诸国共同反击 C.经济恩惠:每年供给钱物 D.缔结婚姻:将公主嫁给党项首领 能力提优 建议用时:20分钟 总分: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面漫画反映的辽、宋、西夏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民族政权并立 B.大一统国家的建立 C.中华文明的起源 D.繁荣与开放 2.澶渊之盟后,宋辽边界“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这说明( ) A.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B.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C.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D.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的打击 3.到9世纪后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契丹的服装样式也影响到中原地区,北宋官方曾多次颁发诏书禁止百姓穿用契丹服装。材料体现了( ) A.农牧文化的交融 B.民族政权的并立 C.民族战争的延续 D.对外交往的频繁 4.澶渊之盟后北宋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雄州、霸州、安肃军、广信军四榷场,辽也开设多处榷场,与宋朝互相贸易。这说明澶渊之盟( ) A.促使两国保持和平局面 B.延续了双方的战争 C.加剧了辽与中原的冲突 D.彻底消除了民族隔阂与矛盾 5.有时候历史的进步与发展是在妥协中完成的,谈判议和不失为一种特殊形式。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是宋辽之间、宋夏之间“议和”的共同点( ) A.结束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宋朝都要给对方钱物 C.辽和西夏都要向宋朝称臣 D.客观上有利于宋辽、宋夏和平相处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共20分)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根据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