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言 导 玉米、番薯等农作物与人口增长有何关系?这些农作物何时传入中国?明清的经济发展情况如何? 由于康熙、乾隆大力推广玉米、番薯和土豆的种植,18世纪初到19世纪末的近二百年里,中国人家用粮食的增量,几近半数来自于这三项农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张。 有研究本问题的专家指出,从时间节点看,在每个相对稳定的时间区段内,凡种植了玉米、番薯和土豆的县域,其人口密度就明显高于尚未种植玉米、番薯和土豆的县域。而且,一个县域种植玉米、番薯和土豆的年份越长,其人口密度也就越大。因此,正是玉米、番薯和土豆的大规模种植,带动了清代中后期中国人口的快速增长,而不是人口增长的压力迫使中国引进了玉米、番薯和土豆。 玉米传播路线图 第20课 发展 明清时期 2022新课标: 1、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性经济互动,初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与发展 社会经济 农为根本———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01 商“机”繁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02 膨胀矛盾———人口的增长 03 学习收获 04 目录 contents 以农为本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群学 以农为本———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材料 1 两侧材料反映了元朝末年及明朝末年的什么问题?为此明清的统治者怎么做? “自兵兴以来,民无宁居,连年饥馑,田地荒芜”。耕桑之地变为草莽,道路榛塞,“人烟断绝” ——— 白寿彝《中国通史》 清军入关后,由于长期的战乱使耕地大量荒芜,农民死亡逃徙,全国呈现一片萧条的景象:直隶南部"巡行各处,一望极目,田地荒凉;回顾郊原,社灶烟冷";山东"地土荒芜,有一户之中,止存一、二人,十亩之田,止种一、二亩者,……荒多丁少"。 ———《人类政治发展史-229》清入关初期的政策和措施 2 朕自布衣起事,故知黎庶之艰难;粮税从宽,必先郡县之凋弊。———《明太祖实录卷》 3 “民为邦本,必使家给人足,安生乐业,方可称太平之治。”———《圣祖实录》卷二十二 4 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只此数,苟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屋盈宁,必不可得。 ———张廷玉《钦定皇朝文献通考》 5 人民饱受战乱,造成经济萧条,田地荒芜 问题: 政策: 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重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群学 以农为本———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从1368至1395年,明政府颁布了5 个垦荒法令。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贫苦农民开垦的荒地,归农民所有,获得土地产权(1368年);第二,农民可尽力开荒,不以旧田为限,流民还乡复业者,有司分配荒地耕种(1373年);第三,官民有劳力,可报官开垦荒地(1391年);第四,新开垦土地、免赋税三年,个别地方,可永不课税(1395年)。 材料 1 3 2 明朝移民路线图 云南布政使司发给沙立目的开荒执照 4 根据材料及课文,概括清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的措施 措施 1)明清统治者鼓励开垦荒地 3)明朝组织移民屯田 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 洪武丈量鱼鳞图 2)核查全国土地、编制土地文册 清朝《耕织图·耕》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措施 群学 以农为本———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材料 1 为了兴修水利,明政府采取了下列措施: 第一,建立营田司。1358年,朱元璋建立营田司,令康茂才为营田使,负责兴修水利和灌溉工程事务。 第二,训令地方官吏了解农民兴修水利情况。 第三,责成地方官组织民工、材料、修建塘堰和闸坝陂池,以便引水灌田。 根据材料及课文,概括清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的措施 自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实施治黄,历三十年,肆虐 半个多世纪的黄淮水患得以根治,黄河“安澜顺轨百有余年”, 农业连年丰收。乾隆时继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