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拓展提高训练 1.我们每天都和化学变化打交道,以下叙述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将甘蔗榨成甘蔗汁 B.将石油分馏得到多种石油产品 C.气温过低,路面结冰 D.冰灾断电,同学们点燃蜡烛学习 2.下列俗语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 A.玉不琢、不成器 B.百炼成钢 C.火上浇油 D.死灰复燃 3.在消防知识中有一个词叫做“物理性爆炸”,是指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下发生的爆炸,下列各项描述中属于物理性爆炸的是( ) A.煤矿中因遭到明火而发生的瓦斯爆炸 B.高压锅因排气孔堵塞而爆炸 C.节日的烟花在空中爆炸 D.厨房中因燃气泄漏而爆炸 4.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流程,其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5.下列变化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6.宣纸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一,其制作工艺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列关于宣纸的传统制作工序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挑选原料 B.加碱蒸煮 C.竹帘捞纸 D.剪裁纸张 7.请用“一定”“不一定”“一定不”填空。 (1)物理变化中_____发生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中_____发生物理变化。 (3)有发光放热现象发生的变化_____是化学变化。 (4)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_____是化学变化。 8.凡是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问题:发光发热现象是化学变化的标志之一,如碳、铁和石蜡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就伴随发光发热现象,那么凡是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都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实验:为了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某同学找来蜡烛并与白炽灯做了下列对比实验。请完成表中有关内容的填写: 蜡烛燃烧和白炽灯内钨丝通电时变化情况的比较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点燃蜡烛,分别用干冷烧杯和蘸有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观察现象,约1~2min后,再吹灭蜡烛 ①干冷烧杯内壁出现_____,用手触摸烧杯杯壁,有_____感觉 ②石灰水变_____ ③蜡烛逐渐变_____ ①蜡烛燃烧时有_____和_____放出 ②蜡烛燃烧时有_____和_____生成。因此发生的是_____变化 (2)观察白炽灯内钨丝的颜色和状态,然后通电。观察现象,约1~2min后,停止通电,比较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是否发生变化 ①钨丝是_____色的_____体 ②通电后灯泡发出_____光。用手靠近灯泡,有_____的感觉 ③停止通电后,钨丝颜色和状态_____变化(填“有”或“没有”) ①钨丝通电时也有_____和_____放出 ②通电前后,钨丝本身_____发生变化(填“有”或“没有”),因此发生的是_____变化 9.甲醇是一种无色透明有挥发性的液体,有毒性,能损坏神经。以前是用木材干馏制取,所以称为木醇或木精。现在是用CO与H2在氧化锌的催化作用下,加压且温度控制在250℃的条件下大规模生产的。依据上述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木材干馏制木精属于_____变化。 (2)甲醇是无色透明、易挥发的液体,这是它的_____性质。 (3)工业酒精中含有甲醇,能否用工业酒精兑酒出售 10.课堂上,同学们与老师一起进行了镁条燃烧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最能说明镁条燃烧是化学变化的现象是_____ (2)烟花、照明弹中都用到镁粉作原料,其原因是镁粉燃烧时_____ (3)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属于镁条的_____性质(填“物理”或“化学”)。 (4)小科同学发现实验桌上的镁条表面有黑色物质。他猜想:黑色物质会不会是镁带缓慢氧化后产生的氧化镁 为了验证这个猜想,他把磨去黑色物质的镁带放在氧气中燃烧,结果得到的是白色固体。由此,他得出结论是_____ 小科询问老师后获知:许多固体颗粒直径小到一定量,颜色都是黑色的(如纯净的铁块是银白色的,而铁粉是黑色的)。由此,小科认为他原来的结论_____(填序号)。 ①正确;②不正确;③可能不正确。 小科又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