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134234

6.1 现实中的变量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日期:2025-09-19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3次 大小:2405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现实,中的,变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
  • cover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 第六章 变量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现实中的变量 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内容: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现实中的变量”,主要内容包括变量、常量、自变量、因变量的概念,以及在实际情境(如汽车制动、海水压强、温度变化等)中识别变量关系,分析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规律。 内容解析:通过生活实例(如刹车距离与车速、海水压强与水深、温度随时间变化)引导学生理解“变化”是现实世界的普遍现象,明确变量间的依赖关系。重点在于区分自变量与因变量,并识别变化过程中的常量,为后续学习函数概念奠定基础。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目标: 识别变量:能在具体情境中找出变化的量(变量)和不变的量(常量)。 区分变量类型:准确判断自变量与因变量,并描述因变量如何随自变量变化。 应用分析:根据表格或公式分析变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用药剂量)。 目标解析: 通过实例探究,学生能建立“变化过程”的数学模型,理解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如车速影响刹车距离),提升从具体情境抽象数学关系的能力。同时,为八年级学习函数概念(如一次函数)积累经验,培养数据分析和逻辑推理素养。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概念混淆:学生易混淆“自变量”与“因变量”,例如误将时间视为因变量。 忽略常量:在变化过程中忽略恒定不变的量(如海水密度)。 抽象理解困难:从表格或文字描述中提取变量关系存在障碍,尤其涉及多步骤计算时(如体表面积公式)。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 情景引入 问题1: 汽车刹车时,制动初速度从20 km/h增加到140 km/h,制动距离如何变化?根据课本表格(如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制动初速度 (km/h) 20 30 40 ... 140 制动距离 (m) 1.40 3.60 6.42 ... 78.36 问题2: 在海水压强公式 中,若水深 从10 m增加到100 m,压强 如何变化? 的值会变吗? 问题3: 观察蔬菜大棚温度变化图(描述:横轴为时间,纵轴为温度;棚内温度从18:00到次日6:00缓慢下降,棚外温度波动更大),棚内温度在何时达到最低? 设计意图: 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变化过程”,初步感知变量与常量,并为后续定义做铺垫(对应目标1)。 (二) 合作探究1 探究1:分析汽车制动数据表 问:制动初速度 和制动距离 中,哪个量主动变化?哪个量随之变化? 答: 主动变化(自变量), 随之变化(因变量)。 追问:当 从20 km/h增至140 km/h, 的变化趋势是什么?(逐渐增大) 猜想: 与 可能是什么关系?(如 ,后续函数学习验证) (三) 巩固练习1 例题:地表岩层温度公式 ( 为深度/km, 为温度/℃)。 问:自变量是 ,因变量是 ;当 时, 。 答案:自变量 ,因变量 ;。 知识点:识别变量类型,代入求值。 练习:根据人口普查表(1982–2020年),人口数量随 变化而变化。 答案:时间(年份)。 (四) 合作探究2 探究2:海水压强公式 问:若 , 从5 m增至10 m, 如何变? 答: 增大为原来的2倍(计算:,)。 追问: 是常量吗?为什么? 答:是,海水密度在特定海域不变。 研究3:常量在公式中的作用 结论:常量是固定系数(如 ),决定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的“速率”。 设计意图: 强化自变量、因变量、常量的区分,理解公式中系数的意义(对应目标2)。 (五) 典例分析 例1:儿童用药剂量计算 公式: 体表面积 体重, 用药剂量 成人剂量。 成人剂量为1 g,体重15 kg的儿童用药剂量是多少? 解析: 变量:体重(自变量)、体表面积 (因变量)、用药剂量 (因变量); 常量:0.035、0.1、1.73; 计算: 设计意图: 综合应用变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多步骤推理能力(对应目标3)。 (六) 巩固练习 港口水深问题:某港口13:00水深5 m,之后每小时增加0.5 m,16:00水深为 m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