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134240

6.2 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日期:2025-09-19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3次 大小:2772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表格,表示,变量,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 cover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 第六章 变量之间的关系 6.2 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 内容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变量之间的关系”第2节,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具体实例理解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概念,学会用表格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能根据表格数据描述变量间的变化趋势,并运用表格解决实际问题(如预测、决策)。 2. 内容解析 学生在小学已接触过简单数据的统计与描述,本节在此基础上系统学习变量关系的表格表示法。表格是描述变量间依赖关系的直观工具,为后续学习函数图象、表达式奠定基础。通过分析GDP增长、施肥量与产量等真实案例,学生能体会变量关系的普遍性,发展数据分析和数学建模素养,培养从具体情境中抽象数学关系的核心能力。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 目标 (1) 结合生活实例识别自变量与因变量,会用表格整理变量数据; (2) 通过分析表格数据,归纳变量间的变化规律(如递增/递减、线性/非线性); (3) 根据表格数据进行合理预测,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 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1)后,学生能从“反应时间测试” “GDP变化”等案例中准确提取变量,并规范制表;目标(2)要求能计算相邻数据的差值,描述变化特点(如“每增加1cm,反应时间约增加0.008s”);目标(3)体现在能依据表格预测未知数据(如估计5500m海拔的含氧量),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为八年级学习函数概念积累经验。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变量识别困难:部分学生难以区分自变量(主动变化的量)与因变量(被动跟随的量),如混淆“氮肥用量”与“土豆产量”的主从关系; 规律描述笼统:分析数据时易泛化结论(如仅说“变大” “变小”),忽略精确量化(如单位变化率); 预测缺乏依据:根据表格外推数据时,可能忽略变化趋势的稳定性(如老花镜度数是否与距离成反比)。 教学难点:从表格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预测。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问题1 测试反应时间时,记录不同反应距离对应的反应时间如下表: 反应距离/cm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反应时间/s 0.101 0.111 0.120 0.128 0.136 0.143 0.150 0.156 0.163 0.169 0.175 (1) 反应距离为10cm时,反应时间是多少? (2) 反应距离越大,反应时间如何变化? 问题2 2016-2022年我国GDP数据如下: 年份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GDP/万亿元 75 83 92 99 101 115 120 (1) 随着年份增加,GDP呈现什么趋势? (2) 2020年到2021年GDP增长了多少? 问题3 在土豆种植实验中,氮肥施用量与产量关系如下: 氮肥用量/kg 0 34 67 101 135 202 259 336 404 471 土豆产量/t 15.18 21.36 25.72 32.29 34.03 39.45 43.15 43.46 40.83 30.75 (1) 不施氮肥时产量是多少?施101kg时呢? (2) 产量随氮肥用量如何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经济、农业三领域案例,激活学生经验,感知变量关系的普遍性。问题链引导学生关注数据对应关系(目标1),为定义自变量、因变量做铺垫。 (二)合作探究1 探究1 分析GDP表格: 问:表格中哪个量主动变化?哪个量随之变化? 答:年份主动变化(自变量),GDP随之变化(因变量)。 追问:2016-2022年GDP年均增长量相同吗?计算相邻年份差值。 计算: 2017-2016:83-75=8(万亿元) 2022-2021:120-115=5(万亿元) 结论:增长量不同,非均匀变化。 (三)巩固练习1 反应时间表中,自变量是_____,因变量是_____。 答案:反应距离;反应时间。 土豆产量表中,氮肥用量从202kg增至259kg,产量增加_____t。 计算:43.15-39.45=3.7t → 答案:3.7 (四)合作探究2 探究2 分析反应时间表: 问:反应距离每增加1cm,反应时间增加量相同吗? 计算: 6cm→7cm:0.120-0.111=0.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