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狮子不是中国本土物种。有学者研究认为,狮子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为中国人所了解,其形象从汉代起扎根于中国艺术,代表有看门狮子、象征祥瑞的器物装饰以及狮子舞等,舞狮作为中国民间节庆常有的节目,也成为中国文化的标志之一。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A.见贤思齐的重要内涵 B.兼收并蓄的基本特点 C.崇德尚贤的思想理念 D.自强不息的精神境界 2.陆游说:“唐及国初,学者不敢议孔安国、郑康成,况圣人乎!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毁《周礼》、疑《孟子》……不难于议经,况传注乎!”清人皮锡瑞也指出,庆历后“其时风气实然,亦不独咎刘敞、王安石矣”。这种社会风气( ) A.有助于士人地位提升 B.阻碍变法运动的推行 C.有利于新思想的发展 D.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 3.康熙年间,知县李来章在管理粤北瑶族聚居地连山县期间,“恭撰《圣谕衍义》,置约宣讲,排延蒙师、授以小学、《孝经》,聊以云教也”。该举措旨在( ) A.推动儒学发展 B.发展基层教育 C.强化政治认同 D.缓和社会矛盾 4.关于正月十五,北朝有“打粪堆”、南朝有“迎紫姑”以占卜蚕桑的习俗。武则天曾在正月十五办佛事活动,消灾祈福。唐玄宗下令“开坊市门燃灯,拥为常式”。正月十五成为大唐的狂欢庆典日,“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反映唐代( ) A.打破坊市制度时空限制 B.南北习俗差异逐渐弥合 C.宗教信仰影响节日习俗 D.社会开放多元文化交融 5.中国古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多次引种高潮,汉朝时期引进葡萄、胡桃(核桃)等果品和胡蒜(大蒜)、胡瓜(黄瓜)等蔬菜,唐宋时期有开心果、菠菜、小茴香、胡萝卜、西瓜等干果、水果和蔬菜传入。这凸显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 ) A.丰富多彩的多样性 B.兼容并蓄的包容性 C.绵延不绝的连续性 D.多元一体的统一性 6.如表是中国部分古典名句。其共同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是( ) 出处 内容摘录 《论语》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王勃《滕王阁序》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张载《西铭》 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 A.天下为公 B.自强不息 C.民为邦本 D.和而不同 7.自2004年启动“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工程以来至今,按照“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方针,通过20多个学科的众多科研人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这项研究旨在( ) A.论证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 B.增强国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 C.阐释历史上神话传说的可信度 D.了解远古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 8.20世纪30年代中期,苗族学者石启贵从“苗汉由来”“苗语歌曲”“苗华名称”“医药干支(即天干地支)”“姓氏同一”“宗教习俗”等对“苗汉同源”进行考证,并得出结论:“苗汉实为同源异系同木分枝,皆黄帝之后裔,属汉族之支脉”。这表明(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国民政府妥协政策不得人心 C.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勃兴 D.中华民族开始走向初步觉醒 9.20世纪80年代,《儒家伦理》教科书(小学德育选修课之一)在新加坡出版,该书前言宣称该课程不仅涉及理想、道德修养等方面,还会介绍华族(华人,占新加坡人口最多的族群)固有的道德观与文化。新加坡教育部还对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以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开展了50个学时的培训。这些做法意在( ) A.传承中华文化精髓 B.构建多元社会结构 C.厚植民族文化根基 D.抵御西方文化侵略 10.如图是17世纪荷兰代尔夫特陶工仿制的具有中国风格的瓷盘,上面装饰有抽着烟斗的仙人图案。该瓷盘反映了( ) A.荷兰的海外殖民扩张 B.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 C.全球贸易中心的转移 D.荷兰手工制造的发达 11.《三国史记·新罗本纪》记载:景德王十五年(756年),“王闻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