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162308

6.1现实中的变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日期:2025-09-19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2次 大小:2815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现实,中的,变量,教学设计,2024,-2025
  • cover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变量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现实中的变量”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 内容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变量之间的关系”第1节“现实中的变量”,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刹车实验、海水压强、大棚温度变化等现实情境,理解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常量的概念,分析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并描述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 内容解析 学生已在小学阶段接触过简单数量关系,本节从现实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识别变化过程中的关键量,明确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核心区别(主动变化与被动跟随),并理解常量在变化过程中的稳定性。通过分析表格数据、关系式及生活实例,培养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数学关系的能力,为后续学习函数概念奠定基础。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 目标 (1) 结合实例识别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常量,发展数学抽象能力。 (2) 通过分析表格、关系式及生活现象,描述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规律,提升数据分析能力。 (3) 运用变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强化模型思想和应用意识。 2. 目标解析 学生需从刹车距离、海水压强等真实情境中提炼数学要素,明确“谁引起变化”和“谁随之变化”,理解变量间的因果关系。通过描述数据变化趋势,形成初步的函数思维,为后续学习函数定义、图像及性质提供认知基础,同时增强用数学语言解释现实世界的能力。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概念混淆:学生易混淆自变量与因变量,例如误将“时间”视为因变量。 常量忽略:在复杂情境中忽略恒定不变的量(如海水密度 )。 规律描述困难:从表格数据抽象变化规律时,语言表述不准确(如“制动距离随速度增加而增加”未体现非线性关系)。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 情景引入 问题1 汽车刹车时,制动初速度 (单位:km/h)与制动距离 (单位:m)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制动初速度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制动距离 1.40 3.60 6.42 9.96 14.79 19.59 25.58 32.37 39.98 48.37 57.57 67.65 78.36 提问: 表中哪些量发生变化? 当 从 20 km/h 增至 140 km/h 时, 如何变化? 问题2 某海域海水压强 (单位:Pa)与水深 (单位:m)满足关系: 提问: 若潜水艇下潜至 100 m 深度, 是多少? 变化时,哪些量随之改变?哪个量不变? 问题3 观察蔬菜大棚内、外温度从 18:00 到次日 18:00 的变化曲线(文字描述): 棚内温度:18:00 为 25℃,夜间降至 15℃(凌晨 4:00),日出后升至 35℃(正午 12:00)。 棚外温度:18:00 为 20℃,夜间降至 10℃(凌晨 4:00),正午升至 30℃。 提问: 时间变化时,棚内、外温度如何响应? 两者变化趋势有何差异? 设计意图: 通过多领域实例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发现“变化中的量”,辨析主动变量(如速度、水深、时间)与被动跟随变量(如距离、压强、温度),渗透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概念,对应目标(1)。 (二) 合作探究1 探究1 结合刹车数据表: 问: 时 ;若 , 如何变化? 答: 增至 14.79 m,说明 随 增大而增大。 追问: 每增加 10 km/h, 的增加量相同吗? 答:否。如 从 20→30, 增 2.2 m;从 100→110, 增 8.39 m,说明增加量逐渐变大。 探究2 分析大棚温度: 问:正午 12:00 棚内温度比棚外高多少? 答:高 5℃(35℃ vs 30℃)。 追问:凌晨 4:00 棚内、外温度差值有何意义? 答:说明大棚有保温作用。 (三) 巩固练习1 练习1 某树苗生长高度 (单位:cm)与时间 (单位:年)的关系如下表: (年) 1 2 3 4 5 (cm) 80 150 210 260 300 问: 自变量是_____,因变量是_____。 从 1 年到 3 年, 增加了_____ cm。 答案: 自变量:;因变量:;增加量:130 cm。 练习2 电费 (元)与用电量 (度)满足 (5 元为基本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